63岁单身阿姨倾诉:病一场在独生女儿家居住后,明白了养老靠谁
发布时间:2025-04-16 17:09 浏览量:11
《秋叶归途》
"李玉珍,这阵子你就别回去了,就在我们家住下吧。"女儿说这话时,我听见女婿在厨房里轻叹了一声:"又多一张嘴。"
那瞬间,我心里像是被一阵寒风吹过,手中捧着的热茶似乎也凉了半截。
那是去年深秋,我突发腰伤,搬进女儿家暂住。六十三岁的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养老"二字的分量。
我本是省二轻局退休的会计,从前虽说不是什么要职,但在单位里也算得上是个精明能干的人物。
一九八八年,我爱人因肝病去世得早,留下我和当时才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相依为命。
那会儿单位分的住房只有四十多平米,两室一厅的小房子,虽说简陋,但在那个住房紧张的年代,已经算是不错的待遇了。
我就这样一个人,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做饭洗衣,硬是把女儿拉扯大,送她读完了大学。
日子虽然清苦,倒也踏实。每月发了工资,先留出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剩下的才是我的开销。
"咱娘俩要争气,不能让人看扁了。"这话我对女儿说过无数次,也是我支撑自己走过那段岁月的信念。
如今女儿小雪在外企上班,女婿小周在建筑公司做项目经理,日子过得还算宽裕,只是两人都忙,家里只有个上小学的外孙女小丽。
他们住在城东的新小区,一百二十平的大房子,装修得也气派,客厅摆着真皮沙发,厨房里的电器一应俱全,比起我那个老旧的单位宿舍,简直是天壤之别。
那天听了女婿的话,我心里像塞了块石头,又酸又涩。
夜里躺在客房的床上,腰疼得厉害,翻来覆去睡不着。窗外的梧桐叶子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仿佛在为我叹息。
我摸索着打开床头灯,从包里翻出那个布包着的老相册。这是我这些年来始终带在身边的宝贝,里面装着我和女儿的记忆。
泛黄的相片上,年轻时的我抱着刚出生的女儿,笑得那么灿烂;女儿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牵着她的小手站在园门口;一个人带着她去人民公园,教她骑自行车……那时候,虽然生活拮据,却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想开点儿吧,玉珍。"我轻声对自己说,"人老了,不中用了,就是这样。"
外面的风更大了,吹得窗户"吱呀"作响。我记得我们老家有句话:"梧桐树响,天要变样。"明天怕是要下雨了。
清晨,我早早起床,虽然腰疼得弯不下腰,还是硬撑着把厨房收拾干净,准备了早饭。
我蒸了小雪最爱吃的南瓜饼,那是我在二轻局食堂大师傅那学来的手艺,南瓜要蒸得烂烂的,再加些白糖和面粉揉匀,上笼蒸熟,香甜软糯,女儿从小就爱吃。
"妈,您这是折腾啥呢?您腰不好就多休息。"女儿匆匆下楼,看见餐桌上的早点,微微皱了眉。
"没事,动一动反而好些。"我笑着说,给她盛了一碗小米粥。
女儿匆匆吃了几口就要出门,我忽然开口:"小雪,我想回自己家去。"
"妈,您这腰还没好呢,再住几天吧。"女儿停下脚步,转身看我。
"我一个人住习惯了,你们忙,我在这儿添麻烦。"我低着头,摆弄碗里的粥。
女儿皱起眉头:"妈,您这是听见什么了?小周那人就是嘴上没把门,您别往心里去。"
"没,我就是想回去。"我勉强笑笑,"自己家住得舒坦。"
女儿欲言又止,看了看手表:"妈,晚上回来我们再说,我今天有个重要会议,先走了。"
"去吧去吧,别迟到了。"我摆摆手。
女儿女婿都上班去了,外孙女去上学,偌大的房子只剩下我一个人。
我站在阳台上,望着楼下的梧桐树,果然下起了蒙蒙细雨。落叶纷纷,雨水打湿了它们,就像我此刻湿润的眼眶。
收拾完碗筷,我翻出女儿的针线盒,想给女婿补补衬衫上的扣子。那件浅蓝色衬衫的第三颗纽扣松了,我早就注意到了。
针线盒崭新得很,看样子没怎么用过。打开一看,里面的线圈颜色倒是齐全,就是针有些锈了。我不禁想起了我那个用了二十多年的针线盒,是结婚时娘家陪嫁的,虽然旧,但针线齐全,用着顺手。
我把女婿的衬衫摊在膝上,慢慢地缝着扣子。窗外的雨渐渐大了,打在玻璃上,发出"哒哒"的响声,像是在敲打我的心门。
"玉珍,你当家这么多年,一个人把闺女拉扯大,不容易啊。"我想起单位里老同事的话,"可惜啊,人老了,就不中用了,再能干的人也得服老。"
我当时还不服气,如今才明白这话的滋味。
午后,雨停了,我拄着拐杖慢慢走到小区的长椅上。几个老姐妹正在那儿聊天,看见我,都笑着打招呼。
"玉珍,好些天不见你了,听说你搬到女儿家去了?"王淑芬递给我一把瓜子,她是我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认识的朋友,比我小两岁,退休前是个小学老师。
"腰扭了,去她那儿住几天。"我接过瓜子,苦笑道。
"你那闺女孝顺,我儿子结婚后连家都不常回。"赵桂花羡慕地说,她是老小区的邻居,前些年丈夫去世后就一个人住,儿子在外地工作。
我叹了口气:"说实话,我心里不踏实。女儿女婿都忙,我在那儿像个多余的人。"
"多余啥呀,你还能给他们看孩子呢。"赵桂花嗑着瓜子,"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当初没跟儿子住一起,现在倒好,一年到头见不着几面。"
"那也不一定好啊。"王淑芬插嘴道,"我女儿女婿一开始也让我去他们那儿住,结果没两个月就闹别扭了。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工作忙,哪有精力照顾我们这些老人家?我早想明白了,养老还是得靠自己。"
"那你打算怎么养老?"我好奇地问。
"我每个月拿了退休金,先留出一部分给自己花,剩下的存起来,以后雇个保姆照顾我。趁现在还能动,我得多存点钱。"王淑芬很有主见,"再说了,现在国家不是有养老补贴嘛,我已经申请了,这几天就去社区办理。"
"我看电视上说,将来可以去养老院,有专业人员照顾,还有老伙伴一起玩,多热闹。"赵桂花摊开手,"我都打听好了,咱们这儿新开的幸福苑养老院环境不错,等我再老些,腿脚不利索了,就去那儿住。"
"你们想得倒是周到。"我苦笑一声,"我还没考虑那么远。"
我听着她们的话,心里五味杂陈。落叶在脚边打着旋儿,我突然想起母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老了,就像秋天的叶子,总要回到土地里去。"
那时我不明白,现在才稍稍体会到几分。
"对了,玉珍,你看看这个。"王淑芬从包里掏出一张宣传单,"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新开了太极拳班,咱们一起去学啊,锻炼身体。"
"算了吧,我这腰还疼着呢。"我摆摆手。
"等好了再说也行。"王淑芬收起宣传单,"走,到我家去坐坐,我刚从儿子那儿带回来一盒茶叶,特别香。"
我摇摇头:"改天吧,我得回去给小雪她们准备晚饭。"
王淑芬了然地点点头:"行,你忙你的。有空来找我啊。"
回到女儿家,我发现她的几盆心爱的文竹叶子发黄。
那些文竹摆在客厅的飘窗上,平日里碧绿葱郁,是女儿的心头好。我记得她小时候就喜欢花花草草,每次我带她去公园,她总要驻足观赏那些花坛里的植物,有时还偷偷掐一小枝带回家。
我想帮忙照料一下这些植物,却不知道怎么下手。我们那个年代种的都是些实用的蔬菜,像白菜、萝卜,哪懂得照顾这些娇贵的盆栽。
我小心翼翼地给它们浇了水,还从厨房找来剪刀,把枯黄的叶子剪掉。结果不知是水浇多了,还是剪得不对,第二天那盆最漂亮的文竹竟然垂头丧气,奄奄一息了。
心里着急,我忙上网查了资料想补救,却越弄越糟。到了第三天,那盆文竹已经完全蔫了,枝叶耷拉着,像个没了精神的老人。
我懊恼不已,生怕女儿回来责怪我。那可是她最喜欢的盆栽,听说还是参加什么花卉展得的奖品。
"真是越老越糊涂。"我自责地摇头。
晚上,女儿加班回来,一进门就看见那盆奄奄一息的文竹,我忐忑不安地等着她发火。
"妈,这是怎么了?"她走过去,轻轻摸了摸文竹的叶子。
"对不起,小雪,是我不懂得怎么照顾它们,想帮忙反而帮了倒忙。"我愧疚地说。
女儿看了我一眼,出乎意料地笑了:"妈,您别自责,这些植物我本来就照顾不好。最近工作太忙,都没时间打理它们。"
她放下包,揉了揉太阳穴:"最近公司项目多,我和小周都忙得脚不沾地,也没时间照顾您,我还想着,您要是能长住就好了,帮我照看小丽。"
我愣住了:"可是……你们不嫌我添麻烦吗?"
"妈,您说什么呢?"女儿疲惫地说,拉着我的手坐下,"小周那天说的话是因为最近压力大,房贷车贷加上小丽的学费,他每个月都紧巴巴的。他后来还跟我道歉了呢,说自己嘴欠。我们都希望您能住下来,只是怕您不习惯。"
我看着女儿眼下的黑眼圈,突然明白了什么。这些年轻人,背负着房贷车贷,工作压力大,确实不容易。我不该因为一句无心的话就心生芥蒂。
"妈知道你们不容易。"我握住女儿的手,"可妈住在这儿,反而让你们更累。你看,连个花都照顾不好,还能帮你们什么?"
"您别这么说。"女儿靠在我肩上,声音有些哽咽,"我们不需要您帮什么,只要您在我们身边就好。"
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但同时也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酸楚。
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当年我下岗后,为了供女儿上大学,白天在菜市场卖手工编织的毛衣,晚上还要去餐馆洗碗。那时的我,宁愿累得腰酸背痛,也不愿向亲戚朋友伸手借钱。
如今,我却成了需要别人照顾的人。这种角色的转变,让我一时难以适应。
第二天,我早起做了一桌丰盛的早餐,有小米粥、鸡蛋饼、炒青菜还有女婿爱吃的咸菜。
女儿下楼时,看见餐桌上的早点,惊喜地说:"妈,您这是大显身手啊!"
"趁着我还能动,给你们露一手。"我笑着说。
女婿也下楼了,看见餐桌上的菜,笑道:"妈,您太客气了。这咸菜是您自己腌的吧?正宗的老味道。"
我点点头:"是啊,用的是老家的方子,放了花椒和茴香,特别香。"
"真香!"女婿夹了一块咸菜,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小时候外婆也会腌这种咸菜,好多年没吃到了。"
看着他们吃得开心,我心里也高兴起来。
早饭后,女儿女婿上班去了,我送外孙女上学回来,准备收拾收拾回自己家去。
刚收拾完衣物,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是王淑芬,她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个苹果。
"玉珍,听说你腰伤好些了,我来看看你。"王淑芬笑着说,"这苹果是我儿子从山东带回来的,特别甜,你尝尝。"
"快进来坐。"我把她让进门。
王淑芬环顾了一下屋子:"哟,你女儿家住得真不错。装修得这么漂亮,比我那老房子强多了。"
"是啊,年轻人有本事,比我们那会儿条件好多了。"我给她倒了杯水。
"对了,我刚从云南旅游回来,那边可美了,拍了不少照片,你要不要看看?"王淑芬从包里掏出手机,兴致勃勃地给我看照片。
照片上的她站在蓝天碧水间,笑容灿烂,看起来年轻了十几岁。
"你啥时候学会用智能手机了?"我惊讶地问。
"去年参加了社区的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现在会拍照、发微信、用导航,出门都方便多了。"王淑芬得意地说,"你也应该学学,别总依赖小辈。"
她递给我一张活动传单:"玉珍,你也该出去走走。我们这把年纪,与其等着孩子们照顾,不如自己活出精彩来。社区有个志愿者服务队,我已经加入了,每周去敬老院教老人们打太极,你腰好了也来吧?"
我拿着传单,沉思起来。
王淑芬继续说:"前段时间,我去了趟敬老院,看望我们小学的老校长。你猜怎么着?那老头八十多了,精神头儿比我们都好,每天写毛笔字、下象棋,还学会了用电脑。他说,'老了不等于废了,关键是心态要年轻'。"
我被她的话触动了,心里仿佛有了主意。
送走王淑芬后,我坐在阳台上,看着外面的梧桐树,思绪万千。
当年,我白手起家,靠着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如今,我虽然老了,但并不意味着我就该放弃自己的生活,成为别人的附属品。
一周后,我的腰好多了,决定回自己家住。
临走时,我煮了一锅女儿爱吃的糖醋排骨,还给她留了一张纸条:"小雪,妈回家住,但每周都会来看你们。人老了需要自己的空间,也需要对生活有所期待。你们忙自己的,不必挂念我。"
女儿下班回来,看见纸条,立刻给我打电话:"妈,您怎么说走就走啊?"
"妈没事,就是想回自己家看看。"我安慰她,"再说了,你们上班那么忙,我在家还能照顾自己。等周末你们来我家吃饭,妈给你们露一手。"
"可是……"女儿还想说什么。
"别可是了,妈这辈子什么风浪没见过?"我笑着说,"你安心工作,有事我会给你打电话的。"
放下电话,我站在自己家的阳台上,望着窗外的景色。夕阳西下,老旧的单位宿舍楼在金色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
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人正坐在石凳上聊天。他们中有我的老邻居张大爷,退休前是个机修工,现在在社区当义务维修员,帮大家修修补补;还有李阿姨,从前是纺织厂的女工,如今在家带孙子,闲暇时还做些手工活拿去卖。
我忽然觉得,这才是我熟悉的生活。
回到自己的小屋,我打扫了尘土,在窗台上放了几盆文竹,想着等它们长好了送几盆给女儿。
第二天一早,我去了社区服务中心,报名参加了老年志愿者队伍。负责登记的小姑娘听说我曾是会计,高兴地说:"太好了,李阿姨,我们正缺一个懂财务的志愿者,帮忙整理一下敬老院的账目。"
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虽然退休多年,但那些数字和账目对我来说仍然是得心应手的老本行。
在敬老院,我认识了许多和我年龄相仿的老人。有的是退休教师,有的是老工人,还有的是从前的干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和子女分开住,但生活得很充实。
"老李头,你那象棋今天怎么下得这么差劲?"敬老院的娱乐室里,几个老人正在下棋,旁边围着一圈人看热闹。
"呵呵,让着你呢,不然你下回就不敢和我下了。"被叫作老李头的白发老人笑呵呵地说。
我坐在一旁整理账本,听着他们的笑声,心里也跟着轻松起来。
忙碌了一上午,午饭时间到了,敬老院的食堂飘来阵阵饭香。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帮着给行动不便的老人端饭送菜。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拉住我的手:"小李,你是新来的志愿者吧?真是辛苦你了。"
"不辛苦,能帮上忙我很开心。"我笑着回答。
老太太眯着眼睛看我:"你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怎么还有精力做志愿者?"
"我才六十三,还算年轻呢。"我半开玩笑地说,"再说了,活动活动也是锻炼身体。"
"说得对!"老太太点点头,"我八十一了,每天还坚持写毛笔字呢。人啊,就得有点事做,不然躺在床上,病都来了。"
听了她的话,我深以为然。
下午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家花店,想起女儿喜欢的文竹,便进去问了问价格和养护方法。
"阿姨,文竹不好养,要保持适当的湿度,还要注意光照。"花店的小伙子热心地介绍,"您要是第一次养花,建议从好养的开始,比如这种绿萝,或者吊兰。"
我选了两盆绿萝和一盆吊兰,准备先放在自己家养着,学会了再送给女儿。
"对了,您有没有兴趣学插花?我们店里周末有免费的插花课,很多阿姨奶奶都来学。"小伙子递给我一张传单。
"插花?那不是年轻姑娘学的吗?"我有些迟疑。
"哪里,现在很多老年人都学呢,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交朋友。"小伙子热情地说,"您要是有兴趣,可以来试试。"
我接过传单,心里竟然有些跃跃欲试。
回到家,我给女儿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开始做志愿者的事。
"妈,您真棒!"女儿由衷地夸赞,"不过别太累着自己。"
"放心吧,就是帮着整理整理账目,不累。"我笑着说,"对了,我还学会了用智能手机拍照,等我拍几张照片发给你看。"
"真的?您什么时候学会的?"女儿惊讶地问。
"老王头教的,他可是咱们社区的'网红爷爷',微信上有好几百粉丝呢。"我得意地说。
放下电话,我拿出那台闲置已久的智能手机,开始摸索着使用各种功能。以前总觉得这些新玩意儿难学,现在静下心来,一点一点琢磨,竟也不那么困难。
我学会了拍照,学会了发微信,甚至还学会了用网上购物软件。王淑芬说得对,这些东西学会了,生活确实方便了许多。
一晃半个月过去了,我的生活渐渐有了新的节奏。每周三和周五上午去敬老院做志愿者,周末去花店学插花,其余的时间在家看书、练字、照料我的小盆栽。
女儿女婿每周都会来看我一次,有时候还带着外孙女一起来。小丽很喜欢我的那些盆栽,每次来都要摸一摸,问东问西。
"奶奶,这个绿萝怎么长得这么快?"小丽好奇地问。
"因为奶奶每天都和它说话,给它唱歌。"我半开玩笑地说。
"真的吗?"小丽瞪大了眼睛。
"当然是真的。植物和人一样,也需要关爱。"我摸摸她的小脑袋,"就像小丽,有爸爸妈妈的爱,才能长得这么快,这么聪明。"
小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女儿在一旁看着我们,眼里含着笑意:"妈,您现在气色比以前好多了。"
"那是,现在我可忙了。"我笑着说,"下周社区要组织到郊外踏青,后天敬老院要举办文艺汇演,我还得帮着排练节目呢。"
"妈,您真是越活越年轻了。"女儿由衷地说。
我心里暖暖的。其实,我明白,养老不是靠谁,而是靠自己活出精彩。即使有再孝顺的儿女,也不能完全依赖他们,那样只会成为彼此的负担。
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我坐在那片光里,看着窗外的景色。院子里的槐树叶子已经开始变黄,不久就要落下。
我想起一首老歌:"落叶归根,是风的执着,也是树的温柔。"人到暮年,不是归依于子女,而是回归自己的内心。养老,与其说是靠谁,不如说是靠自己活出尊严与从容。
那一刻,我忽然懂得,生命如同一片叶子,飘落是必然,但飘向何处,却由自己决定。在这个金色的秋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途——不是依附,不是负担,而是独立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