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历史典故里的家具,你知道几个?
发布时间:2025-04-02 09:57 浏览量:11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传统家具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
中国传统家具的历史非常悠久,它在深切影响着华夏人民的衣食住行的同时,也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传统家具的气质深深影响着中国历代人民的思想和言行,自然也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几千年的文化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用不尽的成语故事和历史典故,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传统家具的身影。
今天,研习君就带大家找一找,那些藏在历史典故中的传统家具们。
历史典故中的家具
要说我们大家最喜欢的家具,当然就是软乎乎的床啦。
清乾隆 紫檀嵌楠木山水人物床 故宫博物院藏
清初 紫檀嵌瓷心罗汉床 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床的典故,历史上还真不少,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这个——
所谓的“东床快婿”,指的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像
东晋太傅郗(chī)鉴有个漂亮的女儿,想给女儿找个好婆家。他有个同僚兼好友王导,家里子侄众多,于是给他写了封信,打算给女儿求个贤婿。王导回信说“老兄来府上随便挑”,郗鉴就派门生去了。
王家公子们知道郗家千金有才又有貌,都铆足了劲,浑身上下打扮得仔仔细细。郗鉴的门生来了一看,公子们个个俊俏,简直挑花了眼。唯独有个年轻人,没打扮不说,还袒胸露怀地躺在床上,好像根本不知道选婿这回事一样。
门生回去如实向郗鉴汇报。没想到,郗鉴对那个东床袒腹的年轻人很有兴趣,认为他豁达随性,是一位好女婿。后来一打听,原来是王导弟弟王旷的儿子逸少(王羲之),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这段姻缘成了一段佳话,人们用“东床快婿”来称呼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
闲来懒卧床上,或翻书,或小憩,无不惬意,运气好了还能得个姻缘,床可真是个好东西。
明代黄花梨独板三围屏罗汉床 研习社藏
二十世纪黄花梨曲尺纹罗汉床及炕桌 研习社藏
清乾隆紫檀夔龙纹五屏风式罗汉床 研习社藏
看完了床,咱们再看看床的近亲——榻。
同为卧具,榻的形制比床稍简,三边起围栏者为床,光一面盘者为榻。榻的历史同床一样悠久,故历史中对榻这类家具也多有提及。
这个典故与两个历史名人有关,一个是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
宋太祖赵匡胤像
南唐后主李煜像
《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开宝八年》:上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铉皇恐而退。
北宋建立初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尚未结束。宋太祖赵匡胤志在一统天下,不断南下进攻。经过大约十年的征服战争,南方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两个国家。
南唐君主李煜是历史上才华出众的帝王,词才过人,在政治上却十分软弱。面对势头正盛的北宋,李煜处处让步,一再屈辱求和。
有一次,宋兵对南唐步步紧逼,李煜派徐铉(xuàn)赴宋都东京(开封)求和。徐铉苦苦哀求,对赵匡胤洋洋洒洒讲了数千言,求他不要进攻金陵。赵匡胤听得不耐烦了,便斥责道:
“我知道李煜没什么罪,但是天下一家,我的榻边怎么能容别人呼呼大睡呢!”
徐铉被吓得连忙告退。很快,金陵就被宋兵攻陷,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后来,人们用“卧榻之侧”这一典故来比喻距离很近的地方,或自己管辖之内的范围,含有某种保护所拥有之物或隐私禁忌不容侵犯的威胁意味。
黄花梨束腰马蹄足榻 美国明尼亚波利斯博物馆藏
黄花梨束腰壸门牙板三弯腿榻 新加坡私人收藏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榻一般用来午休或小憩,床则用来保证人们夜晚的睡眠,这一说法与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家具情况也是吻合的。床往往体态宽大,榻则稍狭,一般仅容一人躺卧。可见,宋太祖赵匡胤用“卧榻之侧”来形容北宋与南唐的关系,是十分形象且恰当的。
既然榻是一种个人性较强的卧具,那么用榻来接待客人,则更能体现主人的友善和重视——
《后汉书·徐稚传》: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悬)之。
陈蕃是东汉有名的太尉,一生清廉正直,反对宦官专权,被誉为“不畏强御陈仲举”。他在担任豫章太守时,敬重徐稚的才能,二人结交为挚友。
陈蕃雕像 位于河北省平舆县
徐稚像
陈蕃一般不接待宾客,唯独常常邀请徐稚到家中,二人畅谈家国大事、百姓民生,经常聊到忘记时间。于是陈蕃专门在家里设置一张榻,平时挂在墙上,徐稚来时取下,容好友过夜,待他走后再悬挂起来。
这个典故被后人用来形容对于贤德之士的礼遇,也正解释了人们说“上床”,却说“下榻”的原因。
清乾隆 紫檀束腰三弯腿葡萄纹榻 研习社藏
清红木透雕螭龙纹贵妃榻 研习社藏
清红木罗锅枨矮栳凉榻 研习社藏
除了床榻,桌案又是一种家中必备的家具。
家里饮茶就餐、招待客人,书生读书诵文、备考科举,官衙审批案牍、处理公务,文人雅士研磨挥毫、赋诗作画……无不需要桌案。人们使用桌案如此之多,以至于它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用语之中,例如“伏案”用来形容用功读书,用“案牍”来形容官府公文。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这篇铭文可谓家喻户晓,“案牍劳形”这一典故就是来源于这篇文章。
清 黄花梨夔凤纹平头案 故宫博物院藏
明晚期 黄花梨雕龙纹平头案 观复博物馆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两句中,“丝”是琴弦,代指弦乐器,“竹”是竹管,代指管乐器,“案牍”是官府公文,代指繁杂的公务。意思是说,住在小小的陋室,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务劳身劳身。
作家在文章中表达安贫乐道、清淡高远的志趣,赞扬自己的“陋室”。调素琴、阅金经,虽不用什么华丽的琴桌、书桌,也离不开一具朴素的桌案。
可见,哪怕再简朴的“陋室”,一具桌案也必不可少!
黄花梨镶紫檀冰绽纹四面平琴桌 研习社藏
明代黄花梨双圈卡子花大画桌 研习社藏
明黄花梨罗锅枨马蹄腿八仙桌 研习社藏
关于桌案还有许多类似的典故,例如这个:
这个成语来自两个典故的组合,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说法:囊萤映雪。
《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囊萤台 位于湖南省新洲嘉山东北麓
是为历史上两位勤奋学子的故事。东晋车胤小时候家里买不起灯油,便在夏天捉几十只萤火虫装在袋子里以代替油灯,用来在夜间勤奋读书。孙康小时候同样家贫,他发现下雪天的时候雪能映光,于是在雪夜不顾严寒刻苦读书。
车胤和孙康后来都成为了有名的高官,桌案类家具也常常被古人与勤奋好学的美好品质联系起来。
明代黄花梨夹头榫刀牙板平头案 研习社藏
清中期黄花梨夹头榫夔龙纹一块玉翘头案 研习社藏
王世襄题铭 花梨木活拆一块玉云纹大案 研习社藏
还有一个包含“案”字的典故——
这个典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是用来形容夫妻和睦的。但是研习君要考考大家:“举案齐眉”中的“案”指的也是桌案吗?
《后汉书·梁鸿传》:……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梁鸿是东晋时期的名士 ,许多人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可他都一一回绝。孟家有一女名光,其貌不扬,力气很大,一直未嫁,只说希望嫁给梁鸿这样的贤士。
梁鸿听说这件事后立刻下了聘礼。孟光十分高兴,婚礼那天盛装打扮嫁给了梁鸿,没想到婚后梁鸿连着七天没对她说一句话。孟光不解,就问哪里得罪了夫君,梁鸿说:
“我娶你是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吃苦的。你现在打扮得这么精致漂亮,我觉得很失望。”
孟光听罢,回答说:“我打扮自己只是试探一下夫君的喜好和志向,简朴的服装我早就准备好了。”梁鸿非常高兴,从此两人开始了相敬如宾的夫妻生活。
隐居期间,梁鸿替人舂米,回家时,孟光总是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恭敬地送到丈夫面前,而梁鸿也很有礼貌地用双手去接,“举案齐眉”的佳话就这样流传开来。
看到这里,朋友们知道这个“案”指的是什么了吗?
没错,这里的“案”指的不是桌案,而是盛放食物的托盘。哪怕孟氏力气再大,想必也不能把一架案子举到跟眉毛一样高吧?
托盘也是一种常用的家具,不仅能盛放食物,用途非常广泛。随着士大夫文化的兴起,有的托盘甚至脱离了盛放物品的实用属性,成为文人雅士钟爱的观赏器物。
藏六四世造纯银凤纹双耳高足盘
清代朱漆戗金描彩鹤鹿同春大呈盘
清代黄花梨夔龙纹方形呈盘
清代红木诗文呈盘
看了这么多关于传统家具的历史典故,不知大家有多少收获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