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页观察丨 “瘦身大作战”,家居企业奋力自救
发布时间:2025-03-28 16:52 浏览量:4
去年以来,家居行业掀起了一股“瘦身潮”,东易日盛、中天精装、宝鹰股份等头部企业接连进行了甩卖资产、转让股权等动作。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前两个月,就有超10家上市家居企业发布资产出售公告,涉及金额从千万到数亿元不等。
家居企业集体减负的背后,是行业增速放缓、资本市场遇冷、企业业绩承压的多重困境,通过出售资产补充“血包”,有望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并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不过,“瘦身”只是第一步,家居行业要如何利用“回血”来突破当前困境,并在轻资产模式下更聚焦主业,才是“瘦身”之后真正的挑战。
家居企业集体减负
过去几个月,家居企业的“瘦身”动作愈发频繁。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2024年底至2025年初,泛家居行业的资产交易总额已超50亿元,涵盖股权、不动产、子公司等多种标的。
今年以来,已有皇朝家居、齐家控股、东易日盛、中天精装等头部企业,发布了股权转让、资产出售公告。
皇朝家居宣布将通过挂牌出售其全资子公司御园地产持有的25%股权;齐家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出售了旗下的家具代理服务公司。
东易日盛作为昔日的“家装一哥”,其控股股东将旗下股份进行司法拍卖,占总股本的2.86%;中天精装则计划出售闲置不动产,包括以房抵款方式取得的住宅、公寓、商铺、车位等。
去年底,也有多家家居公司密集“甩卖”资产,包括美克家居、宝鹰股份等,这些公司集中在年底“瘦身”,可能是希望赶在年报发布之前回笼资金,让公司的经营业绩“更好看”。
整体来看,家居企业“瘦身”,主要分为几种情况:
首先,变卖资产,包括出售子公司;出售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
比如山东联兴建设集团挂牌转让旗下德州月星家居商场;朵纳家居以6500万元出售旗下土地资产。
宝鹰股份将旗下全资子公司宝鹰建设的股权全部出售给控股股东珠海大横琴集团;建艺集团控股子公司转让了其持有的广东建艺设计有限公司75%的股权。
通常来说,家居企业出售资产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回笼资金,缓解财务压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公司的财务指标。
比如东易日盛曾在2020年末一口气出售超20套房产,带来约2800万元的净利润,避免了因持续亏损而被摘牌的危机。
除此以外,也可能是出于止盈/止损的考虑来出售资产,比如有的企业意识到房地产市场在短期内或难以回归到早前高位水平,如果资产有一定的盈利空间,就会选择出售止盈。
也有企业希望将低效率资产出售,及时止损,以进一步聚焦主业。
比如皇朝家居拟出售东马25%股权,是考虑到东马作为一家化工产品制造商,近年盈利能力出现显著恶化,且化工行业与家居不存在紧密关系,及时止损显然是更明智的做法。
其次,股权转让。相较于转让100%股权的“抛售式”转让,也有不少家居企业选择的是转让部分股权。
通常来说,选择出售部分股权的企业,大多是希望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帮助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1+1>2”。
最后,“保壳”则是最后的期望。部分家居公司已经是亏损连连,在业务无力回天的背景下,也有企业选择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让上市公司这个“壳”能够实现最大价值。
奋力跳出资本困境
家居行业“瘦身潮”背后,是行业增速放缓、资本市场遇冷、企业业绩承压等多重困境。
虽然,近期相关部门出台了多个利好政策力挺家居行业,但在上游房地产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家居企业在行业升级转型的窗口期中,仍需要保持足够的韧性,才能笑到最后。
正因如此,大部分家居企业都寄希望于通过变卖资产实现“回血”,减轻负担,提升流动性。与此同时,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能让企业在家居调整期里坚持得更久一些。
对家居企业来说,资本市场除了可以帮助企业筹集资金之外,还能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但随着家居行业进入调整期,近年泛家居企业在资本市场可谓是如履薄冰。
一是市值危机。过去两年,家居行业市值下滑趋势明显,去年83家上市家居企业中,仅有15家企业实现了市值的增长,美克家居、梦洁股份等“一元股”更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上市家居企业股价下跌,跟公司业绩下滑有直接关系。
受房地产市场下滑的冲击,投资者对家居行业的信心下滑,即使是头部企业或长期保持业绩增长的企业,在过去两年也难逃股价下滑的势头。
去年下半年,家居行业开始陆续上演回购潮,家居企业用真金白银来打响市值保卫战,难免也需要“回笼资金”来补充弹药。
二是IPO遇挫。过去两年,泛家居企业IPO越来越难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只有个位数的企业能够成功“上岸”,大部分企业都在IPO前夕被“喊停”。
资本寒冬与监管趋严是影响家居IPO的主要原因,但面对资本市场的考验,家居企业也急需应对之策。
对内,家居企业需要聚焦核心业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盈利能力,通过“抛售”低效业务,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改善业绩,为IPO打下坚实的业绩基础。
对外,家居企业需要寻找行业的新增长点,为未来上市创造更多可能性。部分家居企业通过股权交易共享资源,也是希望能够打造新的增长点,吸引资本市场的注意。
“瘦身效果”两极分化
无论是出于摆脱当下运营困境的考虑,还是对未来进行长远布局的考虑,“瘦身”虽然可能会对企业造成短期的阵痛,但如果“断臂”可以“疗伤”,也算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家居企业的“瘦身效果”却是参差不齐。
去年,顾江生家族将顾家家居29.42%股份出售给“美的系”之后,顾家家居的股价并未止住“跌势”,去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97%,是公司上市以来同期首次出现净利负增长。
一直到去年9月,美的系管理层邝广雄接过“帅印”,顾家家居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才有所回暖。
另外,居然智家在2023年引入金隅集团作为控股股东后,也接入了金隅集团在房地产和家装方面的资源。
不过,居然智家去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仍同比减少36.42%, “白衣骑士”并不一定就是“救赎”,企业真正的转型与复苏,还需依赖自身业务的调整与升级。
由此可见,“瘦身”只是家居企业战略转型的“第一步”,企业在“瘦身”之后,如何善用资金或者资源帮助企业拓展市场,这才是企业“轻装上阵”的关键。
另外,企业“瘦身”也不仅只是资本的调整,还能通过其他方式实现降本增效。
家居行业的“瘦身潮”本质上是一场生存博弈,甩掉脂肪是为了跑得更快,但肌肉才是持久战的关键。
短期来看,出售资产可以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为资本市场提供“新故事”,但长期而言,企业需要依靠技术创新、精细化运营和差异化竞争,才能重塑竞争力。
2025年,家居企业想要实现“逆风翻盘”,答案或许藏在那些既敢“断舍离”,又能“练内功”的玩家身上。
作者 | 楷楷
- 上一篇:我乐家居高管合计减持20.72万股
- 下一篇:破小案暖民心!公安经开分局举行返赃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