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狂赚725亿,村长身价百亿,村民几乎各个身价千万
发布时间:2025-03-20 08:23 浏览量:7
文:豆莱说
编辑:豆莱说
在我国辽阔的农村里,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村寨,然而,在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却有一个名叫“花园村”的地方,以其惊人的财富传奇,打破了人们对乡村的固有认知。
725亿的年收入,500万资产被戏称为“贫困线”,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让花园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引发了人们无尽的好奇。
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是如何一步步蜕变成中国乡村振兴的典范,创造出如此辉煌的财富故事?
花园村的财富故事,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2023年的数据显示,全村总收入高达725亿,人均收入达到17.6万元,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这个数字不仅远超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甚至可以与一些小型城市相媲美。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花园村,家庭资产500万以下的被认为是“困难户”,而千万身家在这里只是稀松平常,亿元户更是比比皆是。
这个村庄积累的财富真让人惊讶,这座财富金字塔的基础是什么呢?答案是:红木家具产业。
花园村有个超大的红木家具交易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卖家和买家,是我国红木家具买卖的大集散地。
依托这个庞大的市场,花园村的村民们纷纷投身红木家具行业,积累了巨额财富,成就了无数的亿元户。
花园村红木家具业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周边产业的兴旺。
一座高达99米的五星级酒店拔地而起,成为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华城别墅区更是供不应求,轻轻松松就能卖出几千万的高价。
花园村已蜕变,成为商业、旅游和居住功能兼备的现代化小社区。
花园村的转型之路
花园村能变得这么有钱,可不是一下子就做到的,它走了好长一段时间的转型之路。
在改革开放初期,花园村也和大多数农村一样,贫困落后,发展举步维艰。
为了改变现状,花园村的村民们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探索,一开始,他们先从一些小工厂开始,比如做蜡烛和衣服的工厂。
这些产业虽然规模不大,利润也不高,但却为花园村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桶金”,在创业的过程中,一位关键人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邵钦祥。
邵钦祥在20岁时就来到了花园村担任村支书,他目睹了村里的贫困现状,决心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之路。
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远见,邵钦祥带领村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产业转型升级。
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维生素D3的市场机遇,并果断投资引进了生产技术,最终将花园村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生产基地之一。
进入21世纪后,邵钦祥又将目光投向了红木家具产业,他领着村里人一起投资,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红木家具市场,让花园村成了“中国红木第一村”。
花园村并不止步于红木家具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因此,他们持续探索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为花园村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花园村之所以能取得成就,是因为背后有高明的管理和一套特别的福利制度,花园村合并周边村庄后,版图大了,而且资源更集中,发展能力也更强了。
为了确保全体村民都能共享发展成果,花园村建立了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将集体经济的收益合理分配给每一位村民,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
花园村不仅追求大家共同富裕,还特别注重提升村民在教育、医疗和福利方面的水平。
为了让孩子们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花园村实行16年免费教育政策,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
此外村里还设立了丰厚的奖学金制度,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考取大学。
花园村为了让村民身体好,搞了个医疗补助政策,看病能拿到不少补贴,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花园村定期发放生活必需品补贴,并为老年人提供高额的养老金。
村里还开通了免费公交车,方便村民出行,一些家庭甚至还安装了电梯,生活水平堪比城里人。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网2023.11.5——花园村里“长”出“共富”城--走进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培育试点
花园村以前的样子和现在热闹的景象真是大相径庭,花园村以前是个穷困的山村,啥设施都没有,发展挺难的。
村民们面临着缺水、耕地少、交通闭塞等诸多难题,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生活十分困苦。
1974年,年仅20岁的邵钦祥担任了花园村的村支书。他立志要改变村子的贫穷落后面貌,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邵钦祥深知,要改变花园村的命运,必须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关键在于创办企业。
1981年,邵钦祥和村里的老书记以及自己的二哥,凑了1500元钱,创办了一家小型蜡烛厂,那时候,电力供应还很不稳定,蜡烛可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
凭借着过硬的质量和实惠的价格,花园村的蜡烛厂生意很快红火起来,蜡烛销往周边乡镇,成为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蜡烛厂的成功,让邵钦祥看到了创业致富的希望,他决心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大力发展村里的集体经济。
随后,邵钦祥又先后创办了服装厂、小卖部等多个企业,仅仅几年时间,服装厂就为村里赚了50多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邵钦祥的创业热情,极大地鼓舞了村民们,在他的带动下,花园村掀起了一股创业潮。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2021.5.6——我的花园我的家 东阳花园村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故事
14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竟然涌现出5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服装加工、小商品销售、运输服务......村民们纷纷投身创业大军,一展创业才华。
然而,邵钦祥深知,单打独斗终难长久,只有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2004年,在邵钦祥的倡导下,花园村的8家村办企业和46家个体私营企业联合起来,组建了"花园集团"。
集团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利益共享,很快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2004年,花园村人均收入突破3.6万元,是当时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多。
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们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