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妻李闰:丧夫后曾自杀,得父开导后撑起谭家,守寡27年病逝
发布时间:2025-03-09 18:37 浏览量:11
1898年,响彻中外的“戊戌变法”被慈禧太后扼杀在摇篮中,参与变法的“六君子”,不惜身命,不顾家室,为了大义光荣牺牲。
时有谭嗣同的妻子李闰,听说丈夫身死的消息后,一度想不开,但最终在父亲的开导下,一个人撑起了谭家。
古往今来,依附丈夫的女人不在少数,但是能在丈夫走后,顶起一方天地的女子却不多,那么,李闰究竟是如何撑起谭家的呢?
先来说一说谭嗣同,他出生在北京,在整个家族中排行老七,人称“七公子”,少年时期谭嗣同在学文的时候,还在学武,尤其擅长骑射。
1876年,谭嗣同的母亲去世,父亲谭继洵便让侧室卢氏掌了家,但是谭嗣同和这位侧室夫人关系不合,连带着与父亲的关系也受到了影响。
后来,他在父亲的命令下,全力学习经史诗文,准备举业,第一次考试未中,而后返回家中,原本以为会得到父亲的宽慰,但等来的却是父亲的批评。
这下,谭嗣同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差,真是应了一词“水火不容”。
从1889年开始,一直到1894年,谭嗣同参加了得有五次乡试,次次落榜,以至于谭嗣同感慨:“一生没有作过一件快意事。”
为此,他专门致信好友刘善涵,表达了自己的抑郁之情,和他所看到的科举弊端,可能在那时候起,谭嗣同就已经决意抛弃旧的文学了。
1894年,谭嗣同为自己取号为“壮飞”,以示自己和旧学决裂的坚定,从此,科举考试中的所有文学,通通被他摒弃,萌生了维新思想。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30岁的谭嗣同只恨自己不能唤醒清政府,他在家乡悲愤交加,呼吁变法。
同年五月,谭嗣同召集了上千名举人,公然上书清政府,要求拒绝签订和约,并改革现有的封建制度,才能救亡图存。
在这期间,他结交了梁启超、翁同龢等人,又在民间广泛发行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向众人传递改革精神,图谋变法。
1898年,谭嗣同成为了抨击清王朝封建制度的“第一人”,他的言辞犀利,直指弊端,他的坚持终于等来了光绪帝的认可。
这一年,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谭嗣同等人开始变法,深受光绪帝信任的谭嗣同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了。
可谁能想到,慈禧太后为了争权夺利,一举废黜了光绪,将新政扼杀在了摇篮中,并下令捉拿维新派。
谭嗣同知晓消息后,并没有急匆匆的逃走,他知道要是自己跑了,连累的必定是其家人。
于是,在这种际遇下,谭嗣同决定以死明志,他想要用自己的牺牲,来对抗万恶的封建势力。
最终,谭嗣同被斩杀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时年33岁,一起被杀害的还有其余五个人,他们被世人称为“戊戌六君子”。
根据《清俾类抄》中记载,谭嗣同被杀害的时候始终没有瞑目,可能到死谭嗣同都在愤恨这不公的世道。
谭嗣同身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他的父亲谭继洵的耳中,他本来是在朝为官,但是因为自己儿子参加变法,他也被革职了。
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谭继洵悲伤不已,但是家中还有儿媳,他已经失去儿子了,决不能在失去儿媳,所以谭继洵就将消息隐瞒了下来。
因为他知道谭嗣同和李闰的感情有多么深,谭继洵根本不敢说....
说起谭嗣同的夫人李闰,她出身于湖湘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寿蓉才华出众,工古诗文,与湘潭王王闿运等人还被称为“湘中五子”。
而李闰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自然是被教的知书达理,落落大方,巧的是李寿蓉和谭继洵是同乡,又是同僚,两家交往很深,在一番约定下,两家订下婚约。
1883年,谭嗣同与李闰成亲,婚后不久,二人便回到了甘肃,在谭家的日子,夫妻二人的感情与日俱增,经常作诗吟咏,很是亲密。
1889年,李闰生下了一子,名为传铎,但是出生不到一年便夭折了,李闰伤心欲绝,再也没有生育过。
而谭嗣同心怀大志,常常奔走于各处,他们夫妻二人也经常是聚少离多,原本失去孩子的李闰现在正是需要丈夫关怀的时候,但她仍旧没有怨言,一心一意的支持丈夫。
谭嗣同曾著文反对纳妾,更是严于律己,坚守对李闰的忠贞,李闰在家独自操持家务,颇为辛苦,但是她和谭嗣同之间互相体谅,感情愈加深厚。
在他们结婚十五周年的时候,谭嗣同特意作诗相赠:“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在谭嗣同的影响下,李闰的思想也逐渐变得开放,当谭嗣同在上海设立“戒缠足会”时,她作为妻子,身体力行的支持。
不仅带领家乡的大足仆妇走上街头,而且还大声的宣传不缠足的好处,后来,她还和别人一起创建了中国女学会,这是近代上海的第一个妇女团体。
慢慢的,李闰又在别人的帮助喜爱,创办了第一所中国自办女学堂---中国女学会书塾。
在谭嗣同离家北上之际,他们夫妻二人灯前夜话,谈了许久,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分别将会是最后一面。
当李闰在下人那得知谭嗣同身死的消息后,她当即便纵深一跃,跳进了河里,想要陪谭嗣同一起赴死,好在被人发现,及时救起。
等李闰醒过来之后,痛哭不已,表示自己想要回北京奔丧,家里人好说歹说才将她劝了回来。
等到了长沙后,李闰来到了父亲谭继洵的好友湖南巡抚陈宝箴处,带着自己写的长篇为丈夫伸冤。
李闰痛斥清政府的无能和腐朽,表明只有实行维新变法才能够救中国!
说完后,突然间从袖口拿出了一把短刀,就这么直愣愣的冲着自己的颈上刺去,所有人乱做了一团,谭继洵慌忙叫人来给李闰包扎。
李闰这么做,就是为了向众人表明她所说句句属实,她和谭嗣同一样,宁愿死都会坚定自己的想法,虽为女子,但是其壮烈根本不亚于她的丈夫。
等到她被救回之后,伤心的说:“他被逮捕后,我曾谋虑过如何救他,可现在我只希望朝廷快快将我逮捕处死,让我和谭君早日在地下相会!”
谭继洵看着伤心不已的儿媳,宽慰道:“儿啊,别再悲伤了,将来青史留名的不是我这当巡抚的老父,而是你那为变法捐躯的丈夫!”
后来李闰又问:“刑场杀父之监斩者是谁?”众人回答是大学时刚毅。
李闰像疯魔了一般,嘴里不停的叨叨着刚毅的名字,仿佛要找上京去为丈夫报仇一样,谭继洵看她如此,赶忙带她回到了老家。
在老家的日子,李闰日夜啼哭,但好在有家人一遍一遍的安慰,这才缓和了她的情绪,她对谭继洵说:“爹爹,我听你的话,再也不越礼了。”(此处的礼是指“寡妇不夜哭”)
自从谭嗣同去世,谭继洵被罢官后,谭家日渐衰败,李闰从悲伤中走出来,开始打理整个谭家。
她为了贴补家用,将老宅临街的几间房子改为了客栈,又担负起族中孩子的教育婚配,对待兄嫂礼遇有加,治家井井有条,再也没有松懈过半分。
1912年,为了继承丈夫的遗志,她捐出了一部分家产,并结识了刘淞芙等有识之士,在他们的帮助下,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校,李闰担任了名誉校长。
学校开办后,她主动联络有识之士,担任学校的教师,平常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除了传授新思想以外,还教授她们谋生技能。
除了开办学校,她还是一个慈善家,那时候她看到了社会中有严重的弃婴溺婴现象,她急的大声高呼:“救救无辜的小生命!”
她一边在社会中呼喊着,一边拿出自己的资产,建立了一个育婴局,用自己的行动来挽救这些无辜的人。
李闰只有在忙的时候,才会暂时忘却失去丈夫的苦楚,可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李闰总是默默感慨。
与谭嗣同的感情在她卧室的墙上,有一张谭嗣同的画像,每逢月之朔望的时候,她就写下怀念谭嗣同的词句,然后解下插发的竹簪,将词句和发簪一块放在烛火下,以此祭奠谭嗣同。
他们之间的感情真的难以用三言两语说清,真可谓是模范夫妻。
想当初,谭嗣同北上途中给李闰写过很多信,来表达思念,到达京城之后,谭嗣同来信,说:“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我因此益加奋勉,不欲自暇自逸……此后太忙,万难常写家信。”
其实,从那个时候起,谭嗣同就已经预感到这条变法之路困难重重,恐遭遇不测,所以便写下了这封信。
李闰看到信之后,对谭嗣同此行更加惦念,她曾对月祈祷,祈求远行的丈夫顺利平安,还说:“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
从这就可以看出他们夫妻二人的感情,谭嗣同不想让她担心,以变法事情太忙为借口,安慰李闰;而李闰则是在无人处祈祷愿意代替丈夫的厄运。
其实,在临行前谭嗣同曾给李闰写过一封诀别信,信中说自己与李闰结婚十五年,原本约定相守到死,但如今他要食言了.....
信中说尽与李闰来世再续前缘的词句,谭嗣同根本不怕死,他害怕的是妻子会悲痛欲绝,所以留下诀别信,希望妻子能够坚强,振作起来。
事实证明,李闰也是个奇女子,当她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后,便决定与他一起共赴黄泉,就算被救下,她也没有放弃为其丈夫申诉冤情。
那时的李闰,还被人们赞誉为“女中大丈夫”,就因为她不怕死的精神。
多年过去,李闰在操持谭家大小事情的同时,还活出了自我,她没有因为丈夫的去世一蹶不振,也没有一直沉浸在寻死的情境中。
单这一点看,李闰就值得天下女子敬佩,更值得天下人尊敬。
1925年,在李闰60岁生日的时候,康有为和梁启超还为她送上了一副横匾,上书“巾帼完人”,悬挂于“大夫第”故居大厅。
在60岁生日过后,李闰不幸病逝,这么多年她操持着谭家,终于走到了尽头,她终于可以活回李闰,活回谭嗣同的妻子身份,与谭嗣同团聚了。
参考资料:忠烈才女耀千秋——谭嗣同夫人、中国女学会倡办者李闰传奇---湖南文史研究馆
谭嗣同夫人李闰之死--何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