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哥老两口退休金 12000,到省城儿子家居住,却不到半年就回了家
发布时间:2025-02-04 11:55 浏览量:12
堂哥老两口退休金 12000,到省城儿子家居住,却不到半年就回了家
我是农村长大的,从小看着家里的长辈辛苦劳作,盼着有一天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可等到自己成了大人,见多了、听多了,才明白,农村人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城里人却未必适应得了那种节奏。
堂哥比我大十几岁,小时候他就像个小大人,特别懂事,也特别能吃苦。高中毕业后,他没能考上大学,就去了镇上的工厂上班,后来又自己做生意,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他和嫂子都是勤俭持家的人,这些年攒下了一些积蓄,加上退休金,两个人每月能有一万二,算是我们家族里条件最好的了。
前几年,堂哥的儿子在省城买了房,媳妇也在那边上班,孩子出生后,两个人工作忙不过来,便劝堂哥老两口搬去省城,说是享享清福,还能帮忙照顾孙子。堂哥听了有些犹豫,但架不住儿子一再劝,想着自己有退休金,在省城生活也不至于给儿子增加负担,便和嫂子收拾收拾,去了省城。
我们都羡慕堂哥,觉得他终于熬出头了。毕竟,农村的老人很多都盼着能去城里住,觉得那里条件好,医疗资源丰富,生活方便。可谁也没想到,不到半年,堂哥和嫂子就灰溜溜地回来了,甚至比刚去的时候还要疲惫。
城里生活的憧憬与现实
刚去省城的时候,堂哥确实兴奋,逢人就夸:“省城好啊,出门就是商场,电梯一按,啥都能买到。”嫂子也说:“楼下就是菜市场,买菜可方便了。”
可没过多久,他们的情绪就变了。
“出门是方便,可哪哪都人多。”堂哥皱着眉,“电梯里挤满了人,每次我都得等好几趟才敢进去。”
嫂子也抱怨:“菜市场是近,可贵得吓人,咱们这边十块钱买一大兜菜,那里十块钱就买一把青菜。”
最让他们受不了的,是城里的“人情冷漠”。
在村里,邻里之间关系密切,谁家有个啥事,街坊邻居都会搭把手。可在省城的小区里,左邻右舍互相不认识,就算在电梯里碰见,也是低头看手机,谁也不主动说话。堂哥有几次试着跟邻居打招呼,结果人家只是礼貌地点点头,没几天,他也不再主动张口了。
照顾孙子的压力
堂哥这次去省城,本以为是去“享清福”的,结果却成了“伺候人”。
儿子儿媳工作忙,早出晚归,孙子从早到晚都要老两口照顾。白天送去幼儿园,下午接回来,哄着吃饭、陪着玩,晚上哄睡觉,有时候孩子闹腾,折腾到半夜才睡。
“我们年轻的时候带孩子,都没这么累。”嫂子叹气,“那孩子脾气大,一点不顺心就哭,动不动就喊找妈妈。”
最关键的是,儿媳妇对他们的带娃方式不满意。
嫂子以前带孩子,习惯了顺其自然,孩子哭闹几声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儿媳妇不同,讲究“科学育儿”,每顿饭要精确到克数,睡觉时间要固定,玩具要定期消毒。
有一次,嫂子想着给孙子煮碗红糖鸡蛋,结果儿媳妇下班回来后,脸色难看,说现在孩子不能吃糖太多,会影响牙齿健康。嫂子有些委屈:“我们以前都是这么吃的,怎么就不行了?”
“以前是以前,现在育儿观念不一样了。”儿媳妇的语气不重,但态度坚定。
这种事情发生多了,嫂子也就不再多管了,可是内心的疏离感却越来越重。
老家的自由与归属
真正让堂哥决定回家的,是一次“争吵”。
那天,孙子闹脾气不肯吃饭,嫂子哄了半天也没用,结果儿媳妇一回家就埋怨:“妈,你不能一直哄着,得让他自己学会吃饭。”
嫂子当时忍住了,可晚上回房间后,委屈得哭了出来。她不是不愿意照顾孙子,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她突然发现,自己在儿子家里,竟然像个外人,做什么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了什么。
堂哥叹了口气,拍拍她的肩膀,说:“咱们回家吧。”
说走就走。
回到村里,堂哥仿佛松了一口气,重新过上了熟悉的生活。每天早晨,他提着菜篮去赶集,和熟人打招呼,下午晒晒太阳,晚上和邻居唠嗑。嫂子也重新拾起了爱好,种菜、养花,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
有人问堂哥:“省城不好吗?你们咋回来了?”
堂哥笑着摇摇头:“城里好是好,可不是咱待的地方。还是在家自在。”
写在最后
堂哥这次去省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并不是越富裕就越幸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人向往城市生活,可真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美好。城里的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淡漠,习惯了乡村自由自在的生活,突然被框进规矩里,反而觉得难受。
堂哥和嫂子并不是不爱儿孙,而是他们更希望在晚年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去迎合别人的节奏。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老人应该去城里享福,却忘了,他们最需要的,其实只是一个熟悉、自在的环境,让他们可以安心度过余生。
城里再繁华,终究不如故乡的炊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