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两度患癌,仍活到98岁,北大教授季羡林的养生秘诀是这3点
发布时间:2025-02-01 22:50 浏览量:14
内容资料来源:
[1]杨祥全.养生无术是有术:季羡林养生思想探究[J].武术研究,2017,2(12):1-3+7.DOI:10.13293.006932.
[2]奕佛.以道家居心,做儒家事情——季羡林先生论养生[J].中老年保健,2011,(05):54-55.
[3]曾祥伍.季羡林的长寿之道[J].保健医苑,2013,(07):40.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古文字专家、北大教授。他精通12种语言,在文学、历史、佛学、教育等领域均有所建树,在推动我国学术领域的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堪称国宝级人物。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除了在学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外,他在养生方面更是当仁不让。季老曾两度患癌,一辈子遭遇了诸多磨难,最后却一直活到98岁高龄,远远高出普通人的平均寿命,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1911年,季羡林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就体弱多病,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的状态。营养不良指的是身体长期处于摄入营养素不足,或者是消耗过度、肠胃吸收功能不佳引发的病症,患者可出现水肿、贫血与体型消瘦等症状,机体免疫力低下。
六岁那年,季羡林染上了天花。他在外面和小伙伴们玩耍回家后,就出现了高烧不退的情况,脸颊苍白,心脏剧烈跳动,整个人脑袋都昏昏沉沉的,还有些意识不清。三天后,季羡林的脸部、四肢的位置都开始长出淡红色皮疹,密密麻麻的小疙瘩,看起来很是可怖。
见此情况,家人都急坏了,赶紧将人送去看医生,结果被告知是烈性传染病。在那个时代,一旦得了天花这种传染病,几乎就是宣告了死亡。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最后季羡林还是靠着抵抗力与求生的意志,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只是从这以后他的身体就越发脆弱了,还得上了哮喘。
哮喘属于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儿童的脾肺发育不完善,而皮肤的腠理也不紧密,对于外邪的防御能力较低,容易感受四季的风寒风热等变化。一旦身体正气不足,邪气经由淋雨、受寒着凉等方式从皮毛入体,或者是通过口、鼻呼吸道感染病菌,再加上脾气虚弱时,会造成肺部的宣发功能出现障碍,从而导致津液布输不畅,引发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咳嗽、痰多等病症出现。
尽管身体素质不佳,季羡林却有着热爱读书的习惯。他在叔父的引导下自学英语,广泛大量涉猎了诸多古书典籍著作,还在读书时就开始在报社发表小说,后来又前往国外留学,为他后期的文学写作和多个领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了基础,终成一代名家。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季羡林的一生更可谓是多灾多难。2001年初,季羡林在家中伏案写作时,经常会感到腰侧有些隐隐作痛,排尿时还有些灼痛的感受,上厕所小便的次数也增加了许多。季羡林以为自己是年纪大了,身体就不如从前了,也并未当成一回事。
直到2001年6月,季羡林早上起床后,忽然感到小腹的位置传来一阵胀痛,疼得他背上冷汗直冒,整个人连起身走路都费力起来,脸色煞白如纸。他眉头紧皱,挣扎着从床上起来,去厕所小便时,惊愕的发现自己竟然出现了血尿的情况,尿流细弱、断断续续的,出现了排尿困难。
再一回想起这段时间自己身形消瘦了许多,人也没什么精神,季羡林这才意识到自己身体出了问题,于是赶紧和家人一起前往医院看病。想不到这一查,竟然被确诊了前列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和膀胱癌都是男性泌尿系统中高发的恶性肿瘤,无痛性肉眼血尿是最常见的症状,疾病初期可表现为间歇性血尿,通常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容易与尿路感染等疾病相混淆,容易被人忽略。
得知自己患癌的消息后,季羡林起初有些恍神,但是很快他就坦然接受了现实,并且积极进行治疗,最后一直活到了98岁高龄,让众人都感到非常诧异。年逾百岁之时,季羡林依旧思维敏捷,耳聪目明,并且还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始终笔耕不辍,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季老明明先天条件不佳,却身体十分硬朗,还远比大多数人都要长寿,这让民众们都感到非常好奇。为了得知这背后的缘由,记者们纷纷前往采访报道。年轻的记者举着话筒,认真询问道:“季老先生,请问您是怎样做到这样长寿的同时,还能保持良好体魄的呢,您的长寿与养生秘诀又到底是什么呢?”
季羡林先生温和地笑笑,用惯有的严谨态度,表示:养生无术即是有术,只要把握好这3个关键点,就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佳养生效果。长期坚持付出努力,按照这3个原则来调整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第1点是不嘀咕
季羡林先生所说的不嘀咕,也就是从来不担忧自己的健康状况。面对生老病死都处于十分坦然的状态,从不因此感到忧愁。俗话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季羡林一生专注与学术研究,淡泊名利,追求顺其自然与心境的平和。
第2点是不锻炼
不锻炼并非是真的不运动,季羡林先生强调道,对于中老人而言,不需要刻意的专注锻炼,而是适量的进行活动,达到自然养生的功效,比如洗衣、做饭、扫地、抹桌子、散步等这种小事,都是锻炼的一种方式。
在生活中,季老作息规律,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读书,晚上九点准时睡觉。当工作疲劳时,则会去公园或者是湖畔周围散步调养身心,活动筋骨。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道家以导气养生,度世而不死,保持身心统一,专注当下的生活,减少大脑中的各种杂念,关注一呼一吸之间的变化,也是一种长寿养生之道。
第3点是不挑食
季羡林先生对于食物并不讲究,也从不认为食品有那么多禁忌,而是遵从自己身体需求,合理均衡的摄入各种不同的食物,从不刻意死板的计算每顿食物的卡路里,他经常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以素食为主,饮食都较为清淡。
在饮食方面,季老也有着自己的嗜好,他喜欢吃北京烤鸭,但也明白任何食物都要注意适度原则,因此每个月也最多去吃一次。而由于早年生活艰苦,季羡林先生患有胃溃疡,所以每次吃饭都只吃“七分饱”,保持着“三分饥”的状态,以减轻对于脾胃的负担和压力。
其次,季羡林先生热爱生活,会注意留心观察感受世界的美好,有着看书写作和养猫的兴趣爱好,家中的藏书高达几万册,自身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并且认为书籍可以给人智慧,让人心境更加澄澈,阅读有助于锻炼大脑,增强自身记忆力。此外,《寿世保元》中提到“胸中有舟,身体百年无忧。”季老胸怀宽广,遇事平和冷静,也是他延年益寿的重要秘诀。
(注:《回顾:两度患癌,仍活到98岁,北大教授季羡林的养生秘诀是这3点》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