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家电,也许是下一个“智能风口”
发布时间:2025-01-03 17:32 浏览量:3
先说一个冷知识:智能家电的出现,实际上比智能手机还早。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开始普及,家电厂商便已经提出了 " 家居自动化(Home Automation)" 的概念,即通过远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让家电进行自主管理,当时的主要技术依赖于 X10 或类似的有线 / 无线协议,用于简单的开关、定时和监测。与智能家电相比,智能手机概念则要追溯到 1992 年 IBM 推出的 "Simon Personal Communicator"。
到了 1999 年,LG 就已经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联网冰箱,产品于次年上市,它可以 " 标记 " 冰箱内的食材,记录保质期,甚至还附带了一个 MP3 播放器,可以说是如今所有智能冰箱的功能雏形,同时也完成了家电从功能产品向智能化的迈进。
而智能手机的故事,就要等到 2007 年苹果发布 iPhone 后,才开始讲述。所以看看家里联网控制的冰箱、空调,支持语音搜索、交互的电视,它们可说是最早一批吃上智能红利的消费电子产品。
然而,ChatGPT 的出现、国内厂商的 " 百模大战 ",再到 AI PC、AI 手机的问世,作为 " 智能元老 " 的家电,似乎在进入生成式 AI 时代后被 " 边缘化 " 了。在刚刚过去的 2024 年,AI 技术与家电进行了哪些融合?它的出现又将如何改变家电行业?相信这篇内容会给你一个答案。
AI 家电诞生,增强产品 " 功能属性 "
其实家电产品不适合生成式 AI 应用落地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它本身并不是算力密集型的硬件平台,并不像手机、电脑那样,可以通过算力来支撑本地应用,而现阶段的 AI 终端,都非常强调本地运行 AI 应用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家电产品本身就是以功能性见长的产品,再加上使用中的低频交互属性,自然也就不适合以创造力、拟人化见长的生成式 AI 应用附身。想象一下,即使你家里所有的家电都内置了 ChatGPT,你会跟冰箱、洗衣机、吸油烟机谈天说地吗?并不会,你也不太需要这些家电产品拥有 " 创造力 "。
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前者证明了家电产品本身的硬件层面设计思路不适合作为 AI 的前沿部署设备,后者则说明了现阶段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体验需求,与 AI 技术之间还没有产生 " 同频共振 " 的能力。
但并不是所有的 AI 能力都不适合在家电上应用,像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具备的 " 学习模仿 "" 灵活组合 "" 自我迭代 " 能力就与家电的使用场景非常适配。像是海尔冰箱在去年 3 月发布的全空间智能保鲜舱技术,以智能算法、图像识别、语音交互等多模态 AI 科技,通过人、食材、环境的智能融合交互,带来自主感知决策、自主学习迭代、自主生成匹配三项能力。
在 AI 能力的加持下,冰箱可以识别存入食材的同时,也能够量化食材营养,均衡食材搭配。海尔有关负责人还提到,随着冰箱 AI 能力的不断迭代,后续还会加入 " 地域保鲜模式 ",如上海的用户,会推荐江浙地区的食材,杨梅、鱼等,哈尔滨的用户,则会推荐冻梨、猪肉炖粉条等地域美食。
不止是国内厂商,欧美家电厂商也看到了 AI 技术与家电结合的更多可能。博世(Bosch)在 IFA 2024 展会上展示了新一代智能家电,这些产品通过生成式 AI 优化家庭能源管理。其中,智能空调和冰箱通过生成式 AI 分析用户的日常习惯,并根据天气、家庭用电峰值调整功耗模式。
Forrester 高级分析师 Susan Kane 认为:" 博世的智能能源管理家电展示了生成式 AI 的另一个应用潜力方向,这不仅关乎家电智能化,也在推动更环保的生活方式。"利用生成式 AI 来优化能效,也是很多家电企业正在发力的方向,包括三星、美的、海尔等厂商,都推出过相关的技术、产品。
" 能写会说 " 的电视,全面 AI 化
但要说与 AI 技术结合最紧密,同时也是最适合生成式 AI 全面落地的品类,笔者首推电视。过去 1 年内,海信、长虹、三星、TCL 等电视厂商,都发布了搭载 AI 技术或者自家的大模型。海信的星海大模型、长虹的沧海智能体以及 TCL 电视采用的伏羲 AI 大模型,都说明了电视相比其他家电品类更早一步接入 AI 时代的事实。
就如同冰箱接入 AI 能力后可以智能识别食材、制定保鲜策略一样,大模型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也体现在最基础的画质、音质优化层面,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有 AI 加持的电视可以实时分析画面内容,识别不同的场景和内容类型,并自动调整色彩、对比度、亮度等参数,以提供更佳的观看体验。
声音方面也是如此,AI 技术还可以用于改善电视的音频输出。通过智能分析音频内容,AI 电视能够实现声音的虚拟环绕效果,增强立体声体验,部分电视还能根据房间环境自动调整声音效果,提供更逼真的声效。
实际上,之前索尼提出的 " 认知芯片 " 和 " 认知算法 " 就跟如今的 AI 能力十分相像,只是大模型的出现,让过去相对固定的智能算法路径变得更加智能、效率更高。
对基础和核心功能的增强,是家电 "AI 化 " 的必经之路,冰箱可以更好地保鲜、洗衣机可以更高效地清洁衣物、电视可以提供更好的音质和画质表现。在此基础上,电视还有一项其他家电都不具备的优势:交互。
因为与其他家电产品相比,电视先天就具备画面显示能力和声音播放能力,再叠加上一轮智能化浪潮为其赋予的声音采集和图像采集能力,使其具备与电脑、手机最为类似的交互能力,也让它成为大模型落地适配度较高的品类。
更通俗地理解,如果想把 kimi、ChatGPT 移植到一台家电产品上,最适合的就是电视,因为如今的智能电视,除了不能用触屏交互,其体验已经越来越趋近手机、平板电脑产品。
以海信为例,其电视产品中内置了 12 种电视 AI 智能体,其中," 体育智能体 " 能够解答与体育相关的知识,包括运动类型、运动赛事的体育问答,甚至包括运动规则、大赛赛制、球员信息、体育文化及历史等,例如如何判定足球中的越位、奥运会有多少个大项、奥运会的起源,这样在奥运会等一些大型赛事周期能够帮助用户更好的理解体育赛事。
" 游戏智能体 " 则能帮助用户一句话打开游戏,自动设置游戏参数,快速获取游戏故事背景、关卡攻略等信息。此外,基于文生图应用,海信还发布了艺术壁纸生成、儿童绘本创作等 AI 原生应用。
总结起来,就是电视具备 " 能写会说 " 的能力,让其能够更好地承接一系列 AIGC 应用,而像文生图、智能助手等应用,无疑在体验层面相比底层的功能增强更加 " 显性 "。就如同手机里出现了 AI 消除、即圈即搜功能后,被称为 "AI 手机 " 一样,这些电视产品也可以被称为 "AI 电视 "。
作为与 AI 技术结合最好同时也是最紧密的设备,笔者认为将 2024 年称为 "AI 电视元年 " 恰如其分。即使是像三星这样在大模型部署上步伐稍慢的厂商,也在利用 AI 技术进行画面超分辨率、画面插帧运算,相信生成式 AI 技术的应用很快就会在电视领域内普及。
"AI 家电 " 还能做什么?
作为早已实现了与智能化接轨的家电产品,在生成式 AI 出现以前,家电产品的场景化,已经让很多看起来需要 AI 支持才能实现的体验完成了实际应用。
举个例子,像是基础语音识别甚至更深一层的语音控制、语义理解,在智能家电领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你对空调说 " 我冷了 "、" 我热了 "、" 我回家了 "、" 我要出门了 ",这些都可以通过算法来实现。
因为对于家电产品来说,它能够接受的指令和能够实现的功能都很有限,像是小爱同学里的语义技能库,基本依靠用户自己的上传,就完成了几乎所有智能家居场景的语义、语音指令录入和操作反馈。
毕竟谁也不会跟空调说 " 给我算一道数学题 ",也不会尝试让家里的冰箱给你输出一道可以在 Mac OS 运行的指令。那 AI 改变了什么?在我看来,一个是进一步降低 " 智能化 " 的设定门槛,举例来说,过去很多场景需要用户自己去琢磨、设置、调整,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像是 " 离家场景 ",官方预设中可能是包括了关灯、关家电、扫地机器人开始工作,但是用户想要把场景做成适合自家的 " 定制化 " 依然需要自己去调整相关的设置、设定时间、设置相关的传感器。
而在 AI 时代,对一个连编程都不在话下的智能体来说,满足这种需求再简单不过了,通过语音指令就能随时改变相关内容,而且 AI 还不会像传统的智能算法那么死板,你可以不让它遵循固定的模式去做出决策,甚至尝试让它去完成主动决策,去判断现在家里有没有人,再结合时间、用户习惯,最后做出应该把家电调整至什么状态。
其次,AI 的加入,会有效地打通设备自身的功能壁垒,达到最大的利用率。跟身边很多人聊天的时候,都会听到 " 我以后再也不会买 XX 家电了,利用率不高,一直吃灰还占地方。"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家电的单一功能性太强,同时又是以被动使用、被动唤醒为主要场景的产品。
更通俗地说,不看电影就不开电视、不下厨房就不开冰箱,是很多人现阶段对于家电产品的认知。而 AI 的加入,恰恰解决了 " 主动触达 " 的问题,当你坐到客厅,一直弯腰在手机上刷剧,这时候电视开启并自动帮你完成内容投屏,你自然不会觉得电视那么鸡肋。
你买了药品回到家,冰箱会提示它需要冷藏并主动帮你记录药品的存入日期、使用说明,那冰箱就不会只跟厨房场景产生联系。这便是 AI 的能力,激活家电在更多场景的功能,甚至创造出让很多用户惊讶于 " 家电还能这么用?" 的新奇体验。
因此,AI 家电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它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智能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