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案例】重织生活:失独老年妇女的哀伤与复原之路
发布时间:2024-10-30 17:59 浏览量:9
一、背景介绍
(一)
家庭基本情况
服务对象中年丧偶,独自抚养独子到成家立业。她的儿子一年半前因脑炎瘫痪在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丧失语言、听力、视力、行动等能力,并伴有各种并发症,需要服务对象24小时进行照顾。儿媳平时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庭,也很少与她交流。孙子和孙女都在读书。在今年年初,儿子去世。服务对象现在与儿媳一起居住,接送孙女上学。服务对象尝试过找工作,赚钱补贴家用,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
身体情况
服务对象腰部顽疾,由于独自日夜守护,照护压力大导致身体消瘦,看起来疲惫苍老。儿子去世后,服务对象更加消瘦。
(三)
心理状态
服务对象独自将儿子拉扯大。现在她退休了,本该好好享受老年生活,儿子却倒下了。尽管已经有了儿子将要离世的心理准备,但在面对儿子离世的事实面前,服务对象内心苦闷、迷茫,一直咬牙坚持。在儿子去世后,内心孤寂,认为自己没有了依靠。
(四)
经济情况
服务对象退休金在三千左右。服务对象儿子在世时,前公司出于人道主义,每月资助600元并帮助交了社医保。今年被告知停掉了社保并解除了劳动合同。没有了医保和每月的补助,生活开销大大增加。服务对象儿媳的工资需要用于照顾两个孩子,生活费、教育费等开支较大。整个家庭的生活、医疗、教育等支出远远超出家庭收入。
(五)
社会参与
儿子去世后,服务对象搬到市区居住,周围的邻居也不熟悉,互动很少。社会工作者在与其儿媳的沟通中了解到,自从儿子去世后,服务对象沉迷于保健品讲座,基本不愿参加社区活动。
二、分析预估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家庭背景、其儿子的照护情况以及服务对象在从儿子生病到离世后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详细地了解。服务对象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情感支持缺失:儿子的病情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她需要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儿子去世后,生活失去重心,内心极度缺乏情感支持。
2.经济压力较大:儿子看病吃药花费很多,能报销的有限。为了让儿子可以继续用药,服务对象向亲朋好友都借了钱,家里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3.情绪极度悲伤:儿子去世后,服务对象极度悲伤,心情沉重,整天以泪洗面。
4.缺失生活方向:儿子去世后,缺少关心以及对于自身健康的焦虑与敏感,沉浸在保健讲座的同时会购买推销的保健品。
针对服务对象出现的以上问题,综合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
1.情感慰藉的需求: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者面前一直哭诉照护压力大,情绪很低落迷茫,有情感疏导的需求。
2.资源链接的需求:结合服务对象的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链接一些医疗、经济和社会资源,帮助服务对象应对家庭生活的压力。
3.哀伤辅导的需求:儿子去世后,服务对象需要有专业的哀伤辅导来缓和丧子之痛,走出阴霾。
4.生活重心的重塑:服务对象在儿子去世后,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沉迷保健品讲座,需要帮助她重新找到生活的重心。
三、服务计划
(一)
理论支持
哀伤辅导是一种专门针对经历丧失(如亲人去世、重要关系断裂等)的个体或家庭提供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其目的是帮助个体理解和表达哀伤情绪,处理与丧失相关的心理和情感反应,促进其适应新的生活情境,并最终达到心理上的恢复和成长。
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以哀伤辅导框架为指导,从以下方面进行介入服务,帮助服务对象逐步适应丧失亲人的过程。情感支持:提供一个安全、接纳的环境,让患者自由地表达哀伤情绪;行为干预:鼓励个体参与日常活动,重建生活秩序,逐步适应新生活环境;社会支持:帮助建立社会关系网,获得来自家庭、朋友、社区的支持;心理疏导:提供有关哀伤和应对策略的知识,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
服务目标
1.总目标:
促进服务对象从失独的哀伤中恢复,重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我价值感,以及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和生活质量。
2.具体目标:
(1)情感支持与哀伤处理:协助服务对象学习2-3个情感调节技巧并提供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释放情绪。
(2)资源链接与生活支持:协助服务对象办理其儿子的残疾证,确保她能够获得相关福利和支持;链接社会爱心资源如成人尿垫、专业心理咨询师一对一辅导等,减轻服务对象照顾压力。
(3)哀伤辅导与心理重建:进行专业的哀伤辅导,帮助服务对象走出低迷的情绪漩涡,重建积极的生活观和自我认同。
(4)生活规划与社会参与:与服务对象一起分析她的技能和兴趣,提供并筛选就业信息和资源,增加就业机会。同时鼓励服务对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参与度。
四、实施过程
建立信任桥梁,开启心灵对话
拓展支持网络,汇聚生活助力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和潜在资源进行梳理,包括照护压力与困境、心理支持资源等,同步积极寻找和链接相关资源。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爱心人士赠予的爱心隔尿垫等护理用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服务对象家庭照护必需品的需求压力。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帮助服务对象联系到太仓市残联,经过沟通,成功上门办理了其儿子的残疾证,使其儿子能够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相关福利和支持。服务对象切实感受到了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的耐心与努力。社会工作者不仅关注直接的资源链接,还帮服务对象建立支持网络,通过多方联络与沟通,服务对象获得了包括朋友、社区和相关服务机构的精准帮扶。
引领哀伤之旅,重塑内心平静
在服务对象的精心照护与日夜守护下,其儿子平静安详地走了。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者面前哭泣。“虽然我知道有这一天的到来,也知道这对于他是一种解脱,但是我心里就是忍不住地难受与窒息。我的命好苦啊!”社会工作者倾听并同理服务对象的感受,同时辅导她坦诚面对自己的情感,正确处理悲伤。鼓励服务对象面对死亡,谈论死亡与失落。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回忆与儿子在一起的美好事件,服务对象告知社会工作者,她最欣慰的就是自己一直陪伴在儿子身边,不管是开心的时候,还是难过的时候。“虽然照顾他很辛苦,但我也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通过对儿子去世时事件的一些回忆,强化死亡事件的真实感,服务对象逐步接受失去的事实,并最终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和耐心,更需要专业的哀伤辅导技巧。
点燃希望之光,规划未来蓝图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面对面沟通后,她觉得每天送完孙女上学之后,自己就没有事情做了,自己也尝试找工作,但是都没有合适的,正好附近有健康讲座就会去听一听。“我之前一直照顾儿子,对于疾病比较敏感,更重视自己的健康,所以希望自己能多吸收一些健康保健知识。有的时候会买一些他们推荐的产品,缓解身体的不适。”社会工作者及时肯定了服务对象对于健康的重视,同时也对服务对象健康追求的理念进行了科学引导。为了缓解服务对象因为生活没有重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分析了她的优势和兴趣,帮助服务对象找到自己找工作的方向,克服心理障碍。社会工作者提供适合她就业的相关信息和资源,帮助服务对象分析筛选不同的就业信息。社会工作者还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服务对象克服找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五、总结评估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服务对象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1.情感状态:服务对象的情绪得到了稳定,她能够更好地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2.生活质量:通过资源链接,服务对象在照顾儿子期间获得了社会捐赠6000余元,尿不湿、隔尿垫等护理物资若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她生活中的困难。
3.哀伤处理:服务对象学会并积极面对和处理丧子之痛,她的生活逐渐回归到正轨了。
4.生活重心:服务对象目前投身于寻找新的工作,基本不去参加健康保健讲座,也很少购买保健物品,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六、专业反思
(一)
社会工作者介入服务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过程
介入服务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服务对象的深刻理解和同理心。这个过程应注重引导服务对象自身能力的提升。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赋权和增能,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自我效能,增强他们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
发现服务对象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
对于服务对象在健康讲座中购买产品的行为,社会工作者进行了科学引导,这有助于服务对象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消费行为。社会工作者此时更应该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对于健康的焦虑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其消费决策。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服务对象缓解这些负面情绪,减少因情绪波动而产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
介入服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不断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以及介入过程的有效性,其中特别需要关注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介入服务的反应,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及时了解服务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定期与服务对象儿媳沟通,收集服务对象的变化反馈,并将这些信息用于改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