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建议:只要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要频繁吃药,别自己唬自己
发布时间:2024-11-12 14:18 浏览量:1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深夜十一点,外卖小哥张明正准备收工回家,突然接到最后一单订单。他骑着电动车来到某高档小区楼下,拨通了顾客电话。"您好,您的药到了。"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焦急的女声:"麻烦您直接送到1601,我婆婆血糖又升高了。"
张明乘电梯来到16楼,看到一位穿着家居服的中年女性正在门口等候。她接过药品,满脸担忧地说:"这是这个月第三次买降糖药了。"张明忍不住多问了一句:"阿姨血糖很高吗?"
"也不算特别高,早上空腹测是7.2,我婆婆就特别紧张,非要赶紧吃药。"中年女性叹了口气,"我劝她不用太着急,她就是不听。"
这让张明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是个"恐糖族"。每次血糖稍微超标就惶恐不安,频繁服药。直到遇见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内分泌科医生李教授,才让母亲摆脱了这种困扰。
李教授是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的专家,行医三十年,见过太多像张明母亲这样的患者。"血糖管理要讲究科学,不能一味依赖药物。"李教授总是这样告诉病人。
在李教授的诊室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一位从事室内设计的女士急匆匆地拿着血糖记录本走进来:"李医生,我最近血糖都在8左右,是不是该加大药量?"李教授仔细查看后说:"不用着急,这个数值其实还在可控范围内。"
一位快递公司的分拨中心主管也遇到类似情况。他每天测血糖四五次,只要看到数值超过7就吃药,结果反而出现低血糖症状。李教授告诉他:"过度紧张反而会影响血糖,适度运动和规律作息比盲目服药更重要。"
在门诊中,李教授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存在一个误区:把正常人的血糖标准当作自己的目标。"健康人空腹血糖在3.9-6.1之间属于正常,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个标准不太现实。"
某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刘女士就深受这个观念困扰。她每次看到血糖超过6.1就焦虑得睡不着觉,频繁加药调整。李教授告诉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是个性化的,要根据年龄、病程、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来确定。"
李教授解释说,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4.4-10.0之间就可以了。老年人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标准可以适当放宽。
一位网络主播在直播间经常分享自己控制血糖的经历。她说自己最初也是个"恐糖族",动不动就吃药。后来在李教授的指导下,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坚持运动,血糖逐渐趋于稳定,用药反而减少了。
李教授强调,血糖管理最重要的是平稳,不能追求过低。"血糖忽高忽低对身体的伤害比持续轻度升高更大。合理用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
一位大型超市的采购经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通过每天步行上下班、控制饮食份量,血糖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很少需要调整药量。李教授说:"这才是血糖管理的理想状态。"
在社区健康讲座上,李教授经常遇到这样的提问:血糖8左右需要马上吃药吗?他的回答是:"单次血糖升高不代表需要立即加药,要看整体趋势。如果大部分时间血糖维持在目标范围内,偶尔升高属于正常波动。"
一位私营幼儿园园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以前看到血糖升高就紧张,现在学会了用记录本追踪血糖变化趋势,心态也平和多了。"要学会从长期角度看问题,不要被短期波动影响。"李教授说。
在糖尿病康复中心,一位美食评论家的故事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她原本因为职业原因难以控制饮食,血糖经常超标。通过学习科学的饮食方法,现在已经能在工作和健康之间找到平衡。
李教授指出,很多患者过分依赖药物,忽视了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心理调节等都是血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位物流公司的调度员通过参加工间操、控制进食速度,血糖控制得很好。李教授说:"运动不一定要很剧烈,持续规律更重要。饮食要注意细嚼慢咽,这样有助于控制食量,也能减少餐后血糖峰值。"
在门诊随访中,李教授发现服药次数和血糖控制效果并不总是成正比。一位广告公司创意总监就是个例子,她原本每天服药三次,后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为早晚两次,配合生活方式改善,血糖反而更稳定了。
李教授提醒患者注意观察身体反应:"有些人服药后会出现乏力、出汗等低血糖症状,这时可能需要调整药量。用药贵在适量,过犹不及。"
一位花店老板的经历特别有启发性。她通过园艺劳动来调节心情,发现心态平和时血糖也相对稳定。李教授说:"心理状态对血糖有很大影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很重要。"
在病友会上,一位瑜伽教练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通过冥想放松来缓解压力,对稳定血糖很有帮助。李教授补充说:"压力会导致血糖升高,学会减压对血糖管理很重要。"
李教授建议患者可以用"三个7"原则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果连续一周空腹血糖超过7.0,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0.0,或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才需要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一位咖啡馆店主在实践这个原则后,明显感受到血糖管理变得更有章法。她说:"以前太在意每一次的数值波动,现在学会了从整体角度思考问题。"
李教授还特别提到饮食的重要性:"很多患者把注意力都放在药物上,却忽视了饮食管理。科学的饮食方案可以大大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一位美术馆馆长就是很好的例子。她通过调整三餐比例、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血糖控制得越来越好,药量也逐渐减少了。
李教授提醒患者要重视运动:"运动不仅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还能改善心血管功能,一举多得。"一位摄影师就是通过每天摄影采风的过程,既锻炼了身体,又稳定了血糖。
"血糖管理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李教授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要过分紧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关键。"
回到故事开头,张明把自己母亲的经历和李教授的建议分享给了那位担心婆婆的中年女性。听完后,她若有所思:"原来我们一直太过紧张了,应该用更科学的方法来管理血糖。"
这让张明想起李教授常说的话:"治疗糖尿病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马拉松。保持耐心和信心,坚持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具体的治疗方案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这些建议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更多糖尿病患者建立正确的血糖管理观念。
[1]王红岩,赵静,贾芸.2021年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护理实践解读[J].上海护理,2023,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