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智能家居,你养成“坏习惯”了没有?
发布时间:2024-10-24 11:55 浏览量:3
很多的事情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哪怕再小的细节改变也会让你的生活起到很大的变化。
说个很耻辱的事情,iN有的时候去朋友家上个厕所,会忘记冲水……好多年前就安装了智能马桶,基本上方便完就抬起屁股走人,在习惯意识里面已经完全忽略了上厕所要冲水这件事,偶尔去朋友家如果真的在非智能马桶上撇个大条,会有忘记的风险存在。
别笑,就是这样的!实际上iN对于智能家居的概念是——智能家居是家庭基础建设的一个部分,和家里面的地板、水龙头、墙面一样只是负责它所负责的功能,但在大多数时间里“智能”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为妙。这个论断是有那么一点点哲学的依据的。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1927年发表了一本叫做《Sein und Zeit》(存在与时间)的书。
不过很遗憾的是这本书直到1962年才被各国相继翻译成自己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在这本书中就提到了“工具性”或者说“工具论”(Zuhandenheit)的概念,我们在使用工具时并不专注于工具本身,而是通过工具直接达成某个目的。例如,使用锤子时,我们关注的是钉子的嵌入,而非锤子本身的形状或材料。但当工具出现故障或不再适用时,这一手边性就会转变为现成性,工具从“透明”的使用背景中跳出来,成为需要我们直接注意的对象。
仔细想想,我们在用智能家居是不是也是出于这种目的?当你注意到智能家居的时候,一定是它出了问题的时候。如果不出问题呢?除了一些器具运行时候的噪声之外,我们又怎么会去关注它们的存在?
所以,养成的第一个毛病就是没有开关灯的概念了。
在iN的家里是没有电灯开关的——这个设定在很多人看来会觉得很奇怪,家里不就是天经地义的应该有开关吗?没有开关难道不开灯了吗?就“开灯”而言按动开关仅仅是点亮灯具的手段而非目的。在家里遍布的大量传感器可以在家里光线暗的情况下自动的将灯具打开,而达成“开灯”的目的。
通常,我们可以在传感器的设置项目中设置一些房间的时间段,把开光关灯的策略下放给智能家居系统来自行判断。
在不同的时间段里面实现不同的照度。同时也可以依据传感器的亮度感应设置定义出一间房间到底要“多暗”灯光就会自动开启。
这样一来,开灯和关灯这样的事情就从生活中被“抹杀”掉了……起初还定义过Homekit的灯光控制,当年幻想着“hey siri,打开灯”这样的语音操作,实际上几年的时间里面,这样的语音操作都一次没用过。
不开灯,那么总得开一下类似于卫生间的排风扇吧?其实这个控制也是在传感器的控制范围之内。
进入卫生间或者浴室,换气扇自动打开,当你离开卫生间一段时间后,换气扇会自行关闭。
其实在房间里面的人就成了智能家居的一个参考信标,当智能家居系统检测到这个信标的存在,就会根据时间和环境作出特定的反应。
没错——核心的部分就是信标的选择和状态读取,这就引出了在家里第二个不好的习惯,已经完全没有开窗户的概念了。
空气的温度和质量也是一个可以读取的信标状态。
在每天早上7:05家里的空气会彻底的更换两遍,一台新风机会把室外的空气抽取进来,另外一台空气循环设备也会同时开启,将家里的空气输送到空气净化装置再进行一次净化,主要是以紫外线激发光触媒的方式分解空气中的有机物。
这套空气处理系统是装修房子的时候做的一个基础设施。基本上每天也在兢兢业业的工作当中。
也正因为有这些设备,在天津这种空气质量、粉尘很多的环境下基本上也就隔绝了外部的空气污染。
诸如此类的东西实际上还有很多,然而,这种便利也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对某些生活技能的感知。从忘记冲水到不再开灯、不开窗,我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自动化,而我自己却越来越依赖这些系统提供的便利。虽然智能家居系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它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甚至让我们遗忘了一些最基本的日常操作。
智能家居的背后,似乎隐藏着又一个哲学问题:当一切变得如此自动化,我们是否正在逐渐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