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Kd6LaflLC">

  1. 🌮

      🐨
      🌞🔳
      🥘
      🤤
    • 🔯
    • 🗒🍋
      😨
      😱
      🔜
      🌟🍙
      👼
    • 🤒

      板式家具,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24-09-16 20:17:40  浏览量:4

      板式家具,路在何方?

      (徐效钟 )

      板式家具起源于欧洲工业革命,标准化、规模化是其内在特征,大工业既是其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自身演进的必然追求。

      板式家具进入中国,适逢改革开放大潮涌动,尤其是借力近三十年来房地产市场的高歌猛进,在中国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一路向前,取得了不容否认的成就。然而,作为板式家具在中国自始至终的从业者、观察者和思考者,通观几十年的发展路径,对于内中隐藏的诸多问题,以及在智能制造时代何去何从的方向选择,却不敢盲目乐观,谨将个人的一些观察思考就教于方家。

      一、蹒跚学步,先天不足

      板式家具引进中国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家具业还处于手工作业与简单机械相结合的半机械化阶段,国人对标准化及工业化的理解还比较局限,对驱动工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内容缺乏足够认识,而过分看重工业化生产的硬件设施条件,而忽视工业化生产中必备的软条件,即标准化的作用。在没有现代工业知识积累和系统性工业标准规范的整体氛围下,起步就缺少“沃土”滋养的板式家具业,一开始就难免步履蹒跚。

      跟汽车工业引进时相仿,板式家具也是从中外合资模式开始。但不同的是,板式家具的“合资”并不像汽车工业那样纯粹和名副其实,更达不到汽车业的工业化程度及认知水平。合资的外方往往一定程度上充当着设备供应商的角色,见不到欧洲家具品牌企业的“真身”。

      笔者的从业经历,正是中国板式家具业早期状况最佳写照。

      上世纪80年代末,中信集团香港公司携手中国木材总公司在辽宁花重金投资了当初的“锦港实业有限公司”,引进了代表欧洲最先进技术的装备,分别投入两条全自动生产线和一条半自动化产线。但客观地讲,中信香港机构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外方,并不直接掌握欧洲板式家具的生产技术,也无力派出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员。因此,企业只能就地选能,摸石头过河,几年先后轮任了七位管理者(代总经理),依然没能启动这样先进的产线。类似情况,所在多有。

      作为少有的例外,笔者早期服务的企业,是中国最早的板式家具企业之一,即当时的“光明家具”和1991年与之合并的“金龙家具”。金龙家具的外方投资人蔡友萍是一位优秀的工程师,之前也是光明家具的外方总工程师,板式家具技术与设计规范是由蔡友萍先生带入的。光明家具也正是先期掌握了相关技术方法,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一枝独秀,在家具行业里名震大半个中国,1995年成为国内第一家挂牌上市的家具企业(十年之后才出现第二家上市的家具企业)。笔者最初能在蔡友萍先生的“总工办”工作,有机会学习掌握相关技术知识是非常幸运的。同时,也为笔者接管锦港实业有限公司启动设备实现正常运营奠定了基础。

      二、繁荣其外,隐患其中

      中国汽车工业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有较强依赖性,通过合资合作,带入完整技术体系与工程实施规范。板式家具与汽车相比,技术远赶不上汽车复杂,看起来技术难度不大,既然客观上无法得到“真传”,先引入设备,再摸石头过河的心态便成为自然选择。因此,在缺少完整技术体系与系统性技术方法的条件下,中国板式家具业虽然启用了工业化生产设备,却按照传统习惯思维开发产品,这就难免埋下误入险滩歧途的隐患。

      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需求猛增的市场牵引下,大批私营企业纷纷涌现,中国板式家具业开始了野蛮生长。“衣冠不整”草草集结的家具企业大军,自然谈不上工业化素养,通常是以销售收入作为最高追求。因长期缺乏专业人才和系统性工业方法的指导,产品的设计生产只能照猫画虎。企业只关心能做出来产品,而并不在意应该用怎样的更合理的技术方法生产家具,缺少现代工业技术规范与方法论指引,不得要领,也就自然难以打下扎实的工业技术基础,这自然就为板式家具工业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因此,中国家具业错失了在早期进化出良好工业基因的可能。虽然之后发展迅猛,更在2005年超越意大利成为世界最大家具出口国,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国家具业技术方法的缺陷,但靠劳动力人口红利一时所显现的外在繁荣,并不能代表先进水平和自身发展的健康程度。

      三、冰冻三尺,追寒溯源

      3.1产学研脱节,智力支持难当重任

      由于板式家具的工业技术不成熟,高校及研究机构难以从现实条件下汲取充分的工业养分,也就不容易形成先进的理论方法。因此,难以为家具工业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师资教育和专业知识输出能力。

      笔者曾接触过家具相关院校的教授,在有限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师对板式家具工业范畴所储备的知识不够充分,个别人甚至认知粗浅,可能是受其能接触到的工业化水平和条件所限,特别是在工业方法上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便是知名高校的教授,主导着国家级实验室,也为很多企业提供过方法咨询,但其演讲内容的最新成果和展示的规划方案,同样存在有悖工业常识的问题。

      关于“常识”,引用郭朝晖老师深有见地的一句话:“常识容易感知却往往需要借助逻辑才能发现”。千百年来,地心引力会导致物体从高处坠落应该算是一种常识,但是唯有牛顿经过长期观察和理论思辨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笔者认为,技术工作者应善于钻研规律性问题,并从规律中发现暗含的常识,为企业标准制定提供合理依据。

      3.2设计概念错位,产出结果掩盖过程逻辑

      板式家具是欧洲工业革命人造板工业化之后的衍生品,并伴随暗铰链及32mm系统的出现形成了可遵循的工艺规范,也是欧洲家具制造业区别和摆脱木作坊手工作业的开端,家具企业从此进入了工业化规模生产时代。换言之,板式家具为了适应工业化生产要求而生,是不折不扣的工业产品。

      工业设备固然重要,是工业化生产的必备条件,但简单认为采用大型装备就能实现工业化生产,就不得不说是一种浅薄的理解。另外,只热衷于对产品外观下功夫,更是曲解了工业产品该有的本质内涵。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深度影响,以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主要代表,强调设计必须与生产现场相结合,引导企业深入了解和掌握工艺规范,逐步形成针对工业生产的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因此,让设计满足企业工艺生产要求是每个设计人员必备的知识。

      也许,从模仿走向成功是一种捷径。

      曾几何时,有条件的家具大企业从米兰展和科隆展搜集知名品牌的产品图册仿制或寻求设计灵感,中小企业跟在大企业后面抄作业更是一种习惯。通过整个行业的一起“努力”,不仅生产设备赶上了欧洲先进水平,而且在产品外观和款式上也与欧洲达到了近乎同步。

      但所有这些“努力”却忽略了更应该从展会产品中发现隐形的知识和有益工业生产的方法及规律性内容,对展品内在尺寸的关联性和工艺孔位的规律性少有探究。这种务虚和善于做表面文章并长期习惯于对产品“美颜”的结果,使得我们忘却板式家具产品的工业属性。

      单纯从产品外观及加工品质看,似乎并不输给欧洲,这样的假象甚至让国人产生遥遥领先的错觉。如不具老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能力,确实很难判断中国板式家具业真实的健康状况。这些问题掩盖了产品内在阻碍工业发展进步的不足和缺陷,导致板式家具产品交期长、一次安装成功率低的现象普遍持续存在。这种一味追求外在光鲜的习惯,对强调生产效率的真正工业企业来说是无益的,只能拖累企业工业技术进步。为此,笔者在2009年撰写了《论工业设计在产业升级中的战略重要性》和《理性、科学的工业设计离我们还有多远》两文,得到了业内专家普遍认可与好评,并成为“中国家具业科学发展大讨论”全国论文大赛金奖论文。

      笔者始终坚持认为,在当下的社会进步及现代工业环境下,凡是不利于工业化生产、不能兼顾高效率产出的产品设计,以及忽略工艺流程秩序性管理要求的产品,严格来讲,不能称为现代意义的工业设计或工业品。有关这方面内容,可参看笔者之前的另一篇文章《浅谈定制家具的工业设计问题》。

      3.3工业品有其必然属性,不能把工业品与“类工艺品”混为一谈

      在早期作坊年代,木匠使用简单工具制作家具。工具随着社会进步逐步改良,从手动工具到电力工具,从小型手持式到台式或卧式,从简单功能到多功能集成,从小型化到大型化,精密程度越来越高,早已脱离原有型态。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必然带来工具的革命,今天的作坊自然相当于前一发展阶段的“现代工业”。然而,工业化和作坊化的真正分野,应该是有高于工具属性的系统化、方法学标准。

      无论“工具”如何改良,企业从生产效率和管理手段上,都有先进与落后的高下之分。

      相对比较,关键在于几个方面:(1)关于标准。标准化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的重要管理准则,能够有效保障企业良性的生产管理秩序。落后企业的标准意识相对薄弱,个别小企业无严格标准,随意性较强,很容易造成信息不完整而产生较高的差错率;(2)关于产效。先进企业往往是生产效率至上,特别对规模工业企业来说,高效率是其控制成本立足市场的关键。落后企业的技术方法相对滞后,也是其无法抗衡同类成熟企业的重要因素;(3)关于品控。成熟工业企业在标准的严控下,产品品质趋于一致,技术管理不成熟的企业其产品品质很难把控;(4)关于现场管理。高度的标准化作业保障了生产管理有章可循,生产的高秩序性极大降低了生产现场的管理难度,而无标准或标准体系不完备的企业,管理内容比较复杂,相应加大了生产现场的管理难度。

      为了区分企业的先进与落后,也为了企业划分和便于表述,笔者基于以上关键性指标,把与时代技术同步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业企业方式称为“工业化”,把相对落后和不能代表当下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称为“作坊化”。这种区分没有褒贬之意,仅出于学理表述需要。需要指出的是,作坊化的产品并不意味着品质低劣,“精雕细琢”恰恰是作坊发挥工匠精神的拿手好戏。同样,下文所讲到的“工业品”与“类工艺品”同理,只是作为客观界定。

      工业品是依照企业装备可触达的工艺范围,遵循工程实施中的工艺标准和技术管理规范,满足高效率与高可控性为生产前提而开发设计的产品。随着工业装备的持续进步和企业极限压缩制造成本的不断提升,工业设计已成为企业战略规划、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创新方法的重要一环,对技术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之前面试过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从其提供的日常作品和参赛获奖作品来看,基本上都局限在计算机绘图技能上,对工艺方法了解的极为有限,而类似情况在非工业设计专业,如偏重美术设计的院校毕业生中更具普遍性。因此,学生入职后在车间产线的长期实习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对工艺方法的完整理解,才能逐步意识到工业标准与工艺规范的价值所在,才会提升和强化工业边界意识。因而,企业必须对这一实习过程足够重视。

      工业企业产品,主要面向的是大众消费群体,大众群体的体量保证了工业生产的量化要求,价值取向的趋同性也能够让企业从中发现用户的倾向性习惯和基本规律。定制产品的实用性是大众最为关注的重点,会把解决特定空间的功能性问题放在首位,虽然同时也关注流行元素与产品的时尚性,但并不需要天马行空所谓的艺术创意。大众的定制产品同样在尺寸上千差万别,但这并不妨碍能够发现其规律可循的一面,完全可以在工业设计范畴内找到技术实施途径,即便会遇到矛盾问题,也能通过方法的合理变通解决。

      追求唯美和强调创意是大多高校毕业生的思维习惯,坚持这样设计理念的设计师,对工业化手段及限制性标准会产生抗拒心里,更倾向于不受制约的匠人技艺,与“类作坊化”业态的小企业或木作坊合作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能够充分展示设计师创意情感和对审美艺术的追求,也能满足个别小众群体奢求极限品质和极度个性表达的消费愿望。但这样的设计理念与工业企业面向大众定制服务有着本质区别,与工业的核心要义少有关系,此类产品设计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工业设计。

      板式家具业虽然摆脱了最初的艰难阶段,但因缺乏合理引导,发展难免过于粗放。中国工业设计的奠基人柳冠中教授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工业设计的本质问题。而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设计师只关心表面形式,忽略工业设计中的“工业”二字与价值意义,这种普遍局限在形式美上下功夫的设计师不在少数,其设计案例与工业的关联性较弱,部分设计方案与工业更是严重脱节,这类产品应归属“类工艺品”范畴,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品,二者不应混为一谈。

      3.4 缺乏成熟工艺方法支撑,缺陷软件促进作用适得其反

      中国家具设计软件起步于90年代中期。

      以“圆方”为代表的早期应用软件,为中国板式家具业的发展注入了兴奋剂,不仅企业出图效率得到提高,软件所提供的设计拆单功能,为很多缺少技术人员的企业解决了现实难题,也为犹豫不决的创业群体增强了入场信心。客观上讲,圆方软件的及时出现,对中国板式家具阶段性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影响和带动了其它软件公司的跟进。

      笔者技术出身,在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对此寄予了更高要求和期待,毕竟此前展会上只能见到国外家具软件(如加拿大的“2020”)。因此,每次展会上,笔者都会关心软件的迭代进展情况。直到2007年,却最终迎来了对所有这类软件的彻底放弃。也许是因为期望过高,当看到多次迭代后的软件始终停留在基础技术应用层面,对结构拆单结果所持续表现的不理想而会有些失望。虽然软件的这种缺陷并不影响企业利用此工具做出家具产品,但软件一旦缺少对工业现场关联性因素的统筹兼顾,拆单的结果就无法做到理想化,这种“硬伤”势必会影响到工业企业的管理和产效。

      让人更加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情况的同类软件如出一辙,使用者并没有更多的选择。随着定制产品的出现及对拆单功能的强烈渴求,企业只能选用这类软件帮助解决陡然增加的复杂性问题,加之软件作为新技术应用和先进的化身,自然得到全行业推崇,相关企业依赖加深,使用者众多。

      走笔至此,基于过去十几年观察的上述论断是否准确,不免犹豫。为此,笔者近期特地走访了全屋定制的家具企业,选择应用过两种以上拆单软件的企业实地考察。

      从观摩的整个过程看,上述问题依然存在。这样的软件因开发时缺少对关联因素的统筹考虑,以及对复杂性问题仍延续一般性做法,更没有相应合理方法的知识嵌入,只能开放所有参数配置。其带来的问题是,没有经过系统性实习培训的人员,在没有成熟技术规范的引导下,软件拆单和输出的结果难以达到规范性的工业生产要求,自然不利于发挥像多排钻这样专业加工设备的能效。正因如此,才会造成目前大部分企业弃用多排钻而选择数控多面钻的事实(因数控多面钻对孔位是否规律没有限制性要求)。这几年数控多面钻的大量出现,全行业几乎无人追问造成问题的根源,让人感到有种“将错就错”并采取简单粗暴方式取而代之的嫌疑。

      这里需补充说明的是,本人无力对当下所有软件逐一观察,只能针对主流的应用软件力求窥一斑而知全豹。或许,观察之外个别软件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严格意义上讲,没有集成相关工业知识的软件不能称为工业软件。工业软件应有其明确的使能技术与边界约束,使应用者不至于偏离工业规则并能够矫正操作者的错误行为。现有软件基本类似于一般化的草绘工具,方案输出的结果能否与工业化生产要求相契合,完全依赖设计师自身对工业知识的掌握和对工艺规范性的人为性把握能力。

      工业软件是一种知识载体,常识性的逻辑规则均可以代码的形式内化到软件中。家具设计软件是为这一工业产业服务的,软件开发者再好的IT技术,如没有家具行业工业知识做背书,就会丧失其应有的工业价值而表现平庸。

      某种意义上讲,上述软件大行其道,不自觉地充当了这一发展阶段中国板式家具业的“黄埔军校”,其对工业技术表现出的知识短板,在没有足够认识和形成完整“独立人格”的板式家具业,把数以百万计从业群体的技术认知统一格式化,间接影响了中国板式家具工业之路的良性进展。

      笔者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源于几年前的一次参观:在广州家具展上,笔者刻意选择了两个展区调研,展区里也包括部分品牌企业,从笔者对展区展品逐一观察发现,除极个别企业产品孔位工艺有一定的规范性(如当时“挪亚家”参展的产品),包括较知名的品牌企业在内的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明显存在着不严谨和不规范表现。虽然两个展区代表不了全部,但也足以说明一般性问题。或许,没有上述这类软件的出现,家具从业人员对现代工业技术还能保持基本的敬畏之心和探索愿望,在日常有益的思考中,有机会提高认识并矫正错误,不至于让这种决定工业发展基因的基础病走到今天,到了积重难返境地。

      3.5 “以铣代锯”和以多面钻代替多排钻偏离工业发展正轨

      上述问题持续存在,之前以标准产品生产为主的时候,就没有完善技术体系的板式家具业,匆匆进入到以定制产品占主导地位的消费时代,在没能扎实打牢基础的现实条件下,企业无法以合理方法有效应对定制化产品的被动局面在所难免。在这种现状下,无独有偶,企业面对定制产品工艺加工的复杂性问题,自然给设备供应商提供了商机,很多设备制造商纷纷转向开发各种数控装备以应对家具企业面临的这一局面,并打出“柔性化生产制造”的幌子,得到大量没有技术出路企业的响应和使用。近几年,除了国外木工机械展会外,中国的展会上已很难见到像多排钻这种专业加工设备的身影。久而久之,这种非常规手段和靠牺牲产效解决问题的现象逐步扩大,众多企业已在不知不觉中显现出“类作坊化”形态,未免让人对未来家具工业的技术走向而感到担忧!

      有必要指出,“柔性生产”的概念是1965年由英国烟草设备提供商Molins首次提出,是为了多品种小批量与大规模生产矛盾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其主要针对产线中的物流装备,强调产线物流的合理匹配与布局,以提高输送灵活性和衔接的机动性能力,从而让不同工艺的产品或产品构件,通过互通的物流装备快速匹配至对应的专业加工设备,这里仍然强调的是设备的专业性价值,而非聚焦在单台设备的多功能化集成。也就是说,上面所说的数控设备即便增加或放大工艺加工范围,其单一工位有限的灵活作业不足以与当下工业语境的柔性生产相提并论。

      一定程度上讲,数控设备的表现有其积极的一面,确实能帮助企业解决现有问题,特别对缺乏技术支持和工艺设计能力的企业而言,不失为解决当下问题的一种途径。但对于追求高效率工业化规模生产的企业来说,采用这种方式无疑是一种倒退,毕竟这种生产方式和效率所展现出的业态与作坊化生产管理方式没有本质差别。

      上图是笔者近期调研时在一家企业车间现场随机拍摄的,是家具产品的侧板,具有一定的技术代表性。图片是在数控六面钻的操作界面随机拍摄和截取,从此图中不难看出软件拆单的无序化问题,有悖于工业常规设计,孔位分组定位有四种之多,如果依照此图和采用传统专业钻孔设备加工的话,以六排或八排钻为例,至少需要4~5次调机才能完成加工,一次调机(包括预加工检测)平均至少消耗5~10分钟,多次调机浪费的时间不言而喻,是企业不愿承受的。采用数控多面钻加工,可相对节省调机时间,但如果假定软件拆单时能够满足孔位排序规则和定位规则一致等规范性要求的话,如忽略排钻快接钻座几秒内即可个别调换的时间,通常仅需一个动作(5秒)完成加工,生产效率就会远高于选择数控钻床多个动作才能完成加工的生产方式。

      我们知道,福特发明了流水线作业,汽车生产效率随之大幅度提高,其方法无非是尽可能通过动作分解来分组实现生产方式的快节奏(部分总成在合作工厂先期集成为一个整体部件,如发动机、车架、仪表台等等),发挥每个环节工位的最大效率,使产线整体的生产能力最大化。即使在今天,汽车制造业效率至上的作业方式,依然被奉为圭臬,从而保证了几分钟即可下线一台复杂的汽车。相比汽车制造,家具的生产加工的复杂性不值一提,远非同一量级。然而,一件产品平均只有十几个部件的板式家具,却因技术方法不得当,相较于汽车生产效率判若云泥,实在不应该。

      一般而言,数控设备(CNC加工中心)主要针对的是工艺动作不易分开加工的较精密工件,通常应用于工业品零部件加工,多个动作集成在一起,与分解动作流水作业方式反其道而行有其必然要求。另外,参考欧洲工艺标准,家具部件的公差允许正负0.2mm,也远不需要数控设备这样高的加工精度,再说,家具部件本身并不复杂,现有的复杂性问题是技术方法不当与现行软件拆单照成的结果,为此而采用数控设备未免显得有些舍本逐末。个别人对非常规生产方式夸大其词、避重就轻,有意并习惯于跟人力木匠比效率,只能自欺欺人。

      当然,数控技术应用符合工业进步趋势,本身没什么不好,无论单机设备还是集成的自动化产线,对小众定制需求的作坊化小企业而言,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但对于规模工业企业来说, 绝不能以此作为长期坚持的技术方向,终究只能是一定时段的权宜之计。

      四、正本清源,大道至简

      4.1积极探寻新方法是走出技术困境的最好出路

      板式家具业之所以出现应对定制产品的难题,主要是行业多年偏重产品外观而不注重技术专研的结果。板式家具的生产工艺看似简单,让很多人陷入认识误区。根据笔者多年技术探索的经验,定制化产品并非必然以放弃标准或标准化思维为代价。譬如宜家家具,采用模块化方法,虽然满足不了我国用户对定制产品的苛刻要求,但其工业思想却不无可取之处。企业应坚持工业化路径思考,对模块化应进一步向深度探究,同时,对标准及标准化也应突破思维惯性和以往的刻板认识,放弃不合时宜的一般性方法,全面优化标准,使其兼具“灵动性”,以适应和满足系统性法则及不同条件的应用需要。

      比如,上文讲到的大众需求具有趋同性特征,就可作为探索技术方法的落脚点,趋同性的背后一定暗含着规律,再从规律中捕捉有益于工业生产的标准与方法,建立与定制产品相适应的新标准与技术应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途径。

      由标准产品为主到定制产品为主,对企业技术方法的进化要求上升了更高维度,多数企业不适应,却又不得不努力地适应着,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就缺少工业意识和方法变通能力的企业很容易丧失工业定力,逐步妥协退化到“类作坊化”生产业态,且目前已形成群体跟随效应,应引起行业相关指导机构的关注和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工业企业要有工业的边界意识,分清大众需求与小众诉求的各自占位。一般来说,小众的定制产品工艺多样,无规律可言,较适合于作坊化企业;而大众需求的定制产品具有趋同性特征,便于统筹标准方法,适合于规模工业企业。大众与小众,工业化与作坊化,有着明显的对应与匹配关系。作坊化企业也是家具产业生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相应的小众市场分工,有其力所能及和不可替代的一面,而工业化规模生产型企业,服务的对象是带有倾向和普遍性特征的大众需求及产品市场。个别企业通吃一切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工业企业的技术聚焦和能力发挥,和谐的产业生态一定是各取所需,各展其长,各得其所。

      4.2 消除差错率问题有赖于方法得当

      当今定制家具非标化生产现象严重,加重了企业的管理难度,定制产品的差错率居高不下已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2019年曾走访过一些家具门店,与店员交流获得的普遍反馈:定制产品服务时,一次安装成功率均不足80%,这里也包括大型知名品牌在内的产品。而从网络最新查询的数据更是不容乐观,差错率说法不一,位在40%~80%之间。其中,“万师傅”平台的公开数据是65%,与山西省消协2023年11月份调查报告的结果一致,问题的普遍性可见一斑。有些企业为了减少这类问题,不得不在出厂交付前先试装一次以减少差错,即便这样,在用户家里的二次安装也只能把成功率提高到93%(是个别企业在网上对外宣传的数据)。试想一下,万亿级的市场销售规模,如此大份额的差错占比,其问题何等严重。当然,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信息传递过程人占主要因素外,企业应对定制产品的方法不当是不能回避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定制产品交期漫长的关键因素。

      标准及标准化生产方式如孪生兄弟,在工业演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辅佐着工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缺乏标准意识的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加,产品品质不可控和差错率现象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因此,企业管理者和技术工作者要树立标准方法意识,从根本上杜绝工程实施中的各种问题。

      4.3标准先行是大家居整装定制良性运营的先决条件

      从单品定制,到全屋定制,再到包括装修在内的大家居整装定制,持续内卷让家具企业的触角不停地外延。值得肯定的是,新概念迎合了消费者的愿望,但企业开辟新领域就会面对新问题,特别是从过去的单品类服务到不断加码的全品类服务,过程的复杂性不断攀升,难免新问题与老问题叠加出现盘根错节的局面。近期流传欧派姚良松“大家居有多难?”的网络视频,印证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与严重性。作为领军企业的欧派能如此感慨,那么,跟随进入大家居整装定制的其它企业更是劫数难逃。

      痛则不通。笔者认为,多数与工业工程相关的问题都可归结为标准方面的问题,具体可反映在:(1)无标准意识,随意性较大;(2)标准不具系统性,缺乏对关联因素的兼顾;(3)标准缺乏共识,各司其职不具统一性;(4)标准方法的定义模糊,缺乏严谨的规范性要求。笔者简单罗列的这四种可能,无论哪一种,都会在工程执行过程中发生矛盾,关联方彼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难以有效协作,自然会造成欧派反馈的现象及品控管理难题。

      大家居整装定制是相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关联企业应形成统一标准意识,需提前确立能够满足彼此协作的工艺标准和工程实施规范,便于关联企业有的放矢和过程中的有效衔接。比如家居空间的吊顶高度,是这一过程最容易出现问题和最不易把控的物理尺寸,能否提前确立固定的几种阶梯取值标准,并约束工程实施公差范围;再如,与家具柜体相关联的局部吊顶位置,其边缘到墙体的极限距离是否给出限制性标准,如放置衣柜的位置不能少于600mm;放置厅柜、书柜、餐边柜的局部吊顶位置,参考行业尺寸惯例,其边缘到墙体的极限尺寸是否限制在不少于360mm或综合参考确立在不小于400mm。

      总之,标准的确立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关联因素,除了必要的时间节点外,涉及到家具尺寸的合理性、建材的有效利用、工程施工现场的可操作性、安全性、质量的可控性等其它诸多因素,均需得到兼顾与综合考量,尽可能保证标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最大适应能力。在此前提下统筹各标准实施规范,按照精简法则,标准越少越利于执行,对后续各环节作业的标准化程度就越为有利。

      需要强调的是,工程实施规范是保障标准执行和后续流程有效衔接的关键。比如能否把先行铺装地面做为一项强制标准,虽然以往没有整装定制的情况下,通常做法是“先顶后地”的顺序,只个别有先处理地面,再加贴保护膜的做法。如果现在反过来“先地后顶”做法可行的话,那么基准参考面就得以先期确立,就更加符合施工流程“基准先行”的可靠性要求。而前期确定了不变的基准,对后续所有与之相关联的空间尺寸都相对容易把握,可消除或大大减少后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吊顶基面在方案规划时虽然习惯性参考房屋的顶部高度,但落实到实施方案和确立现场施工规范时均要以地面基准为测量依据,这是为了可靠性要求和减少顶部公差过大带来的不确定性。

      如果上述流程规范能够正常执行的话,在此规范要求下,家具柜体对应的顶部高度就可以确立较小的公差限制要求,比如吊顶高度与地面的距离公差范围不能超过正负3或5mm,此要求看似对现场施工人员较为苛刻,但以笔者近期的实践经验,如地面先期完工的话,以及为现场施工人员加配必要的吊顶“工装”(“工装”指的是一种辅助生产作业工具,辅佐人工标准化作业),完全可保证3mm之内的公差要求。

      标准的意义是为了流程控制,利于大家居整装关联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和有效衔接,是消除或减少工程不确定性因素的关键性技术管理内容。有了明确严谨的标准和实施规范,可避免工程实施过程相互推诿与扯皮现象发生。当然,笔者之前并没有机缘与整装定制的企业接触,以上是笔者基于常识性思考与部分猜想所给出的建议,也许上述建议早已在有同样共识的企业中执行。

      4.4技术方法决定生产方式,更决定企业生产效率

      板式家具生产工序主要分为锯切、封边、钻孔等三个阶段,其中封边工序不是制约技术发挥和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这里省略不谈。

      先说锯切工序。电子开料锯是这一工序的标准配备,其特点是可同时实现多张板叠加裁切,有利于规则性较强的板件加工,这就需要企业的技术方法与工业化生产要求相适应,更需要企业在开发设计产品时严格遵循规范性要求。无论是对批量单品还是对定制孤品,都需要满足这一基本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家具企业或许因缺少上述规范,习惯于设计师做主,随意性较大,产品设计会产生大量尺寸无规律和孔位无规则的部件,使锯切工序几乎没有叠加裁切的可能。而单张板裁切发挥不出电子开料锯的优势,无规则的板件也不利于排序计算,造成板材裁切时利用率明显不高,有些企业甚至不足70%,浪费现象突出。这一现象在业内普遍存在,企业已多见不怪,对此已麻木,根本不会再深究其根本原因。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出现了“以铣代锯”的非常规裁切方式,且这种怪象逐步蔓延,已成为定制产品企业的主流设备。

      以笔者之前与德国IMA共同规划的智能工厂举例,按照我们提供的技术规则和相关产品数据,对规划产线模拟生产的结果是:锯切工序单台套电子开料锯(纵横切全自动)平均8小时可裁切2.6万左右的部件,而这个产效只是较保守推算。但如果采用“以铣代锯”的形式,参证笔者调研结果,单台套双工位数控设备按8小时满负荷工作计算,平均加工数量不足1000个产品部件。同样是定制产品,两种不同技术方法对应不同的生产方式,其效率相差悬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子开料锯的配置高于普通电子锯,普通电子开料锯的锯切高度有所降低,可同时叠加的数量相应减少,笔者粗略计算,其能效在此基础上平均大约降低20%左右,幅度也与板件的规范性相关。

      锯切工序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能否可叠加裁切,而实现叠加裁切又取决于家具部件是否规范,这又取决于是否有完善合理的技术体系和规范性标准做支撑,以及设计师对这一体系方法的把握能力。

      2、再说钻孔工序。国际上标准设备配置为多排钻,产线生产节奏的快慢与此工序密切相关,多排钻对工艺的规范性要求也最高。如果同样缺乏上述所强调的规范性条件要求的话,此工序就会明显拖累产线的生产效率,甚至反倒成为产线中卡脖子的工位。以六排钻举例,每排标准可配置21个钻头,六排即126个,钻座的排布与位置调整须符合一定规律性,如果满足这样的条件要求,理论上一次动作(5秒)即能完成板件内所有的钻孔加工,如果不同板件同时能保证定位规则一致和孔位规律一致或同样符合规范性要求的话,完全可以做到无需调机或仅用几秒调换各别快接钻头的简单调机即可实现连续作业,生产效率会远高于非专业化的数控六面钻。

      同样以上面提到的智能工厂举例,单条产线钻孔工序(自动上下料)可正常做到5秒下线一个部件的连续作业,理论上单工位8小时可通过5760个部件加工,即便上道工序可能出现延迟因素,按国际惯例85%效率折算的保守推算,也能保障单工位5000左右的部件通过加工。而此工序如果采用数控多面钻的话,常识告诉我们,与上例相仿,远远达不到此效率指标。正因企业很少有严谨的技术规范,加上设计人员的随意性,产品部件钻孔过程才会变得复杂,不得不频繁调机才能完成加工,自然难以发挥出多排钻实际的加工能效。

      上面两种案例情况说明“以铣代锯”和以多面钻代替多排钻不是规模型工业企业的理想选择。

      从上世纪60年代板式家具诞生以来起,电子开料锯与多排钻是板式家具业最成熟和最经典的专业设备,在欧洲持续地为家具企业效力直至今天,而在中国,却因工业设计落后和对工艺技术规范的无视,再加上对工业化和工业设计理解得不到位,导致中国板式家具工业企业技术与生产方法,在数量非常可观的范围逆工业化而行。

      4.5 五金配件企业也应提升标准意识,跟上工业进步

      与欧洲板式家具五金配件相比,中国家具五金配件是从模仿起步,很多制造商至今不掌握关键工艺数据,而工业品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应用五金同样有着较强的规范性要求,便于制定工艺标准。笔者以家具中应用量最大的结构连接件举例说明:下图是欧洲及国际上通行的连接件孔位定位加工标准示意图(图源来自德国Hettich):

      从上面两个图可以看出,左图孔心距板边24mm,右图孔心距板边34mm,分别针对不同物理强度要求而确立的两种工艺加工标准;五金孔位的定位与家具工艺设计紧密相关,也与产线设备调机次数的多寡关联,同时还决定着软件建模与拆单算法,其标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有利于家具企业标准化作业与高效率工业生产。结构连接件作为家具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其关键性规制数据应该成为全行业通识性知识。但就笔者的观察看,情况很是混乱,仅从国内一次展会对部分制造商所进行的粗略统计,不同应用尺寸加起来至少十几种之多。

      更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家具企业还是五金配件供应商,在笔者与多家企业人员的交流过程中,除了与欧洲有贸易往来的个别人,少有人知道24mm和34mm这两个国际通行标准,国内很多家具企业通常是按照各自的习惯来选择各种不同的连接件长度。在当下企业各自为政的环境下倒也无妨,但在未来进入工业互联网时代的环境条件下,家具产业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共识,矛盾就会凸显出来,就无法实现产业协同协作的要求。

      类似情况,在其它应用五金上也同样存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4.6 关于大众群体需求的定制产品与工业化生产问题

      上文曾讲到大众与小众,工业企业与作坊化企业的匹配关系,这里仍延续这样的观点,就大众群体的定制产品如何不背离工业规则和思想,坚持工业思维及工业化方法,谈一下笔者自己的思考:

      与欧洲相比,中国的工业化时间较短,工业思想意识薄弱。特别是近些年来,提供定制产品已是企业向消费者讨好的手段,这与发达工业体国家明显不同。欧洲经过几百年的工业洗礼,各种规范性要求深耕于心,即便个别人有定制产品的愿望,能承接的企业也很有限,同时价格远高于标准产品,让人望而却步。因此,多数消费者通常会基于模块化组合来解决各自的空间需求。宜家家具是这一理念的代表产品,但针对尺寸要求越来越苛刻的中国市场来说,宜家原有标准确实已无法满足这类消费者的要求,对此表现出无计可施的一面。

      笔者认为,家具企业应从做“表面文章”中摆脱出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技术研发上。针对大众的定制需求,企业仍要以模块化思考为落脚点,并打破以往对模块化理解的局限性,勇于进一步向下探究寻找方法突破,毕竟大众需求的产品具有一定的趋同性,有规律可循。另外,企业还应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增强技术综合性解决能力,要善于从现象中捕捉规律,再从规律中提炼合理方法,并在充分考虑各种关联因素后确立相应的应用标准。只有这样,标准才可能具备系统性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同一模型算法下合理统筹家具构件的物理尺寸关系与孔位规则,从而使标准不再“坚硬”而灵动起来,标准的适应性才得以最大限度提高。

      企业只有具备了上述综合能力,才能为软件供应商提供成熟的技术方法,软件企业IT工程师才能把握住工业技术的关键,才有条件把固化的知识模型化、算法化,依此开发的工业软件和呈现的设计方案,才会与工业标准规范,以及与工业现场管理要求相契合。

      工业现场管理难度与生产加工的秩序性有关,标准和标准化方法是保障生产秩序的前提条件,也是高效率自动化生产的基础条件,更是两三百年工业演进不变的规律与事实。背离工业规则,简单认为定制化即非标化的思维导向(所谓的“高定”产品除外),无助于工业企业从产品中发现规律与解决问题。标准是工业之本,在任何时候,工业企业都不能忽视标准的价值意义。

      4.7 工业软件对产业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

      企业的数字化离不开软件,对工业设计类软件而言,软件是否行之有效取决于所集成的工业知识,而工业知识的提供者是工业企业技术人员,因此,企业工程技术部门必须参与其中,并充当软件开发过程的主导者才能更好地对软件实施合理规划。好的工业软件一定是有工业人一同开发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成熟的家具设计软件必须由成熟的工业技术加持和方法论指引。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家具设计软件基本上是由软件公司单方面努力的结果,对家具工业及工业化手段的认识有限,甚至会出现片面理解。正因如此,市场流行的设计类软件在应用过程中违背常识的现象不断,而这一情形持续了多年,以致造成中国家具企业工艺方法的“异化”,大量采用非专业化设备和非理想化的工业生产形式。

      家具设计类软件如果缺少了工业知识的支撑,就无法融合工业精髓,就难以避免使用者超出工业边界的约束,使企业的管理难度加大。上述情况如无法改变,即便企业投入了数字化系统的管理,也难以改变产效落后和管理不可控。另外,技术方法决定着设计类软件和工业管理系统的底层构建,因此,技术方法的合理性与先进性至关重要。系统底层构建的合理与否,也决定着企业所积累的工业数据质量,高质量的工业数据是企业进一步向智能化迈进的关键,为企业数字化智能决策提供可靠性保障。笔者认为,软件开发人员如果仅凭家具企业提供的一般性常识,软件的规划与开发难以符合理想化的工业价值要求。所提供的数字化方法无助于工业进步,软件积累的业务数据和其有限的数据质量也无法擎起板式家具业向工业智能化发展的要求。

      4.8 板式家具工业设计软件的探索与方向参考

      笔者多年游走于软件与家具制造业之间,积累了一点经验与思考,未必完全正确,但或许能为当下家具软件企业提供一点有益参考。

      首先,工业软件要突出工业属性。除了软件操作界面的友好性等一般要求外,设计类的工业软件应规范设计边界,约束操作行为,既要保障软件设计时的灵活便捷,还要能使设计方案符合工业设计法则,同时更要关注到工业生产现场的多种因素,充分体现软件与工业技术的关联性。

      其次,软件要为工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工业软件与产品的加工工艺有着紧密联系,工艺方法的合理与否取决于软件对工业生产标准规范的合理把握。因此,软件开发工程师要充分领会工业思想的内涵,提高建模能力和算法的严谨性,以便每个设计方案都能与工业化生产高效率要求相适应。

      另外,软件还要成为工业知识的容器。早期没有软件的手绘阶段,对工艺设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需经过长期各道工序严格的实习培训,在完全掌握各工序生产技能的前提下,才能获得上岗工作机会。因此,作为一种知识载体的工业软件还要尽可能多的把规则和规律性的内容模型化,以代码的形式内化集成到软件系统中,约束并规避软件使用者错误操作行为,避免因随意性带来不利于工业化生产的问题出现,辅助企业和设计师充分把握工业工程的有效实施。

      如再进一步要求的话,工业设计类软件还应具备先进性和技术引领性。在能够实现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参考成熟企业工艺技术规范或创新性方法,运用“知识自动化”手段,提高软件系统对录入需求的自动交互与匹配能力,尽可能让软件的操作过程有一定的智能化表现。也许在AI技术过渡到AGI之际,工业智能才会真正到来,而设计类软件作为工业产品规划的源头和使能技术,以及AGI条件下的工业生态,更需要环环相扣和严谨算法的数字化体系建设。由此而言,设计类软件对工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与模型化,将承担起工业企业智能化生产并协调全局的关键角色,对后续整个工业智能系统的底层构建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总之,工业设计类软件应侧重工业知识运用。遵循工业规律,了解工业管理常识,是工业设计(包括拆单)软件开发的基础要求。软件开发与应用的理想与否,不只需要IT工程师技能,更需要OT知识融入,需要汇集多方面的规范性内容,好的工业技术人员为软件系统提供的模型与算法会更加客观合理,而IT工程师很难理解和把握这些专业知识,以致容易误把工业设计软件简单等同于计算机家具绘图工具。之所以多年来家具软件进展的不理想,与此种情况有一定的关联关系。因此,笔者建议,工业软件的开发,要有跨领域知识的人共同参与,并由工业人主导开发,应该是避免软件出现“硬伤”问题的合理途径。

      笔者基于上述指导原则,于2007年底开发出第一代家具设计软件“魔方系统”,于2017年初再次推出手机移动端APP家具设计软件,并获得2018年国家工信部工业APP全国大赛二等奖,本次获奖能够证明“魔方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里简单介绍如下:

      “魔方系统”软件具有对录入条件的自动交互匹配能力,不依赖专业设计技能,具有普适性价值。除这一智能化表现外,软件完成的所有产品方案均受严格的工艺约束,能够满足工业企业高效率生产要求;另一个比较突出的是,每个设计方案的产品部件都来自于系统所预置的标准部件数据库,部件均具备很强的规律性和规范性,能够充分保障工业生产现场的高秩序性要求,有效避免了不确定性和差错率问题。另外,软件对柜类产品定制设计的过程中,包括家具尺寸、使用功能、产品结构、外观形态和材质花色选择等整个操作过程,如目的明确的话,均可在1分钟内完成方案设计。

      “魔方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已把板式家具技术方法及体系标准根植于软件系统中,把所有通识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内容模型化与算法化,有效约束了操作者在定制产品过程中的越界行为,保证了每件定制产品工艺的规范性,进而避免企业每天数以千计非标板件的不断产生。另外,软件系统数据的高复用性和可靠性,也能为企业进一步实施智能化生产与管理奠定必要基础。

      4.9“魔方系统”软件及系统方法的应用方向

      笔者长期从事工业设计与技术方法研究,受此驱动,“魔方系统”软件的开发自然会更关注家具工业领域,软件中集成的知识能够解决板式家具面对定制需求和工业化生产所遇到的矛盾难题。

      “魔方系统”软件对作坊化企业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样可以起到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差错率”等问题。但软件更注重工业企业及规模化生产问题,因此,软件的技术方向和功能特点有所倾向。以下是笔者对倾向性企业所做的几点归纳供参考:

      第一类,板式家具规模型工业企业。如前述,“魔方系统”针对坚持工业思想和工业化发展方向的企业,和强调精益理念,以工业设计为指导原则的企业,可辅佐企业对定制产品的高效率设计、生产和高可控性管理,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并实现快速交付能力,也能够为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与智能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和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类,资源整合型企业或渠道运营商。“魔方系统”软件所嵌入的工业知识可为产业协同协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能够让如大家居整装定制的企业,以及如宜家、百安居、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拥有产业资源的渠道商,通过软件系统数据的自动匹配,可与产业链各方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大家居整体运营的共享经济模式;

      第三类,大型装饰工程公司或相关机构。此类企业或机构,因可前期介入家居空间规划设计和整体方案提供,以及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整合条件,基于“魔方系统”软件的强关联性,可为这一优势添砖加瓦,其系统功能及智能化表现,同样与产业链相关合作方以平台化运营实现商机共赢。

      无论以上哪一类,“魔方系统”均可成为企业战略的先足条件。其良性的数据及高可靠和高保真性,可促进企业数字化与平台化运营管理,从而帮助企业最终实现智能化管控的先进发展目标。

      五、结语

      就笔者上述观察思考的内容,板式家具业的技术发展过程始终受关键条件所限。

      西方工业经历了两三百年的发展历程,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工业基础扎实而牢靠,长期的技术沉淀塑造了良好的工业发展基因。

      反观我国,板式家具迟至上世纪80年代才以特殊的“曲线”形式引入,迄今不过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路狂奔,难以顾及“小节”是客观事实,在追赶的路上遗漏功课,缺少应有的技术积累与沉淀,致使我们始终缺乏牢靠的工业技术根基和未能形成严谨的工业设计规范。

      回望发展路径,中国板式家具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虽然充分享受了“后发优势”的红利,但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体认到“后发劣势”相伴而生的必然性。短暂的高歌猛进,不能揭示事物发展的长远规律,难以创造蜕变进化的必要条件,置身其中的从业者也未必能透彻领悟工业精髓。但愿在全社会的一起努力下,尽早弥补我们在工业思想意识上的缺憾,让全行业早日觉醒。

      总之,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国板式家具业的发展成就,也要正视现实技术不健全和不完善的根本性问题。问题是暂时的,也是发展中难以避免的,只要提高对工业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解决能力,所有问题都将会得到彻底解决。

      关键词: 工业^^设计 板式家具 路在何方

      🏸💦

      😸🏤

      ⬅🧒

      4HZ8">

      🕙🤹
      🐢
        📬🍅
        1. 🍃❔
        • 🌊
          🐳
        • 🏣🎠
          🗽
          👸
        • 📫
          首页| 家具品牌| 家居品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